永續消費吹進亞洲,企業的機會與挑戰在哪?

記者/Howie Su

圖片來源:SustainCase

超越美國,更勝歐洲,亞洲消費者肯定永續消費

自2020年開始,ESG在政府、企業、社會掀起一股浪潮,無論是近來各方熱衷的淨零碳排、企業籌組各種減碳聯盟,或是消費者對於永續消費與循環經濟的重視,皆與傳統重資本、大規模生產的規模經濟大相徑庭。身為消費力逐漸提升的亞洲地區,由於東南亞與印度等新興國家經濟發展迅速,被多家國際機構視為下個經濟成長地區。有趣的是,ESG雖由歐美所倡議,但亞洲的消費者對ESG的重視卻高於前兩者,根據國際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針對11個亞洲國家、共16,000名消費者的調查,81%的亞洲消費者肯定永續消費的重要性,並願意付出溢價購買相關產品,相較之下,美國僅有71%、歐洲為68%,顯示亞洲消費者更重視永續性。對企業而言,相關的機會與挑戰在哪?

 

亞洲消費者在永續消費上較歐美重視(資料來源:Bain & Company

多數人可能認為開發中國家對ESG意識較不清楚,但亞洲卻恰恰相反,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的消費者居然比新加坡、澳洲等已開發國家更為重視,原因在於人民目睹在經濟開發過程中的環境污染(想想台塑的越南事件),如空污與水污染,這些直接影響消費者生活,因此開發中國家人民的環保意識反而更為強烈。如果我們從SDG 12指標「責任消費與生產」應更能解釋該現象,SDG 12強調自然資源的永續管理和利用、化學品和廢物的管理、大幅度减少廢物產生、強化開發中國家永續消費和生產的科技能力、消除鼓勵浪費性消費的市場扭曲等,本質上為產品生命週期從頭到尾的反浪費。

 

消費者認為,企業與政府在永續消費扮演重要角色

同時,消費者認為,由於企業與政府掌握社會上多數資源,因此在提供永續消費的產品與法規制定上應更為積極,不過對比至實際狀況可能不這麼順利。許多企業雖然聲稱投入ESG措施,但在永續消費項目上著力不多,最常見的措施為減塑,但事實上這僅是永續消費的一小部分。所謂的永續消費為「消費者在購買、使用與處理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中,應以不危害環境生態與後續社會發展為前提」,減塑僅是購買流程的一環,原物料採買過程、產品的廢棄物處理與再利用、產品對消費者身心健康的評估、製造過程對環境污然程度都是逐漸受關注的議題,而雖然50%的企業認同這些理念,但能實際執行的公司少之又少。此外,許多消費者對企業聲稱的永續消費產品真實度也大感懷疑,由於市場上存在不少「漂綠」、「假性永續」的商品,使消費者難以辨認。

各國永續消費者在永續要素的關注程度(資料來源:Bain & Company

 

電商平台對永續消費者是幫助還是開倒車?

另外,受惠於數位科技融合,亞洲許多平台企業、平台經濟模式已成為消費者生活的一環,許多消費品牌如寶僑、聯合利華、愛迪達等業者也紛紛將產品上架電商平台,雖然有效促進銷售,但在永續消費浪潮下可能降低辨識程度。原因在於消費者平日接觸資訊量不少,需辨識出何者為永續產品已不容易,電商平台上由於品類繁多,可能讓實際具備綠色特質的環保產品難以被看到,企業若要另外強調其獨特性可能又必須支付投入更多行銷資源。同時,純販售永續產品的電商平台目前相當稀少,對消費者而言會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成本辨識與尋找。

 

對企業而言,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並非提供永續產品而已,由於消費者的標準只會越來越嚴格,企業必須從內部價值鏈著手,從進料、出貨、物流,甚至自身非銷售營運活動都必須綠化,同時在產品的功能面、情感面、生活改變與全球影響力四大面向逐步轉型,同時把握時機展現相關成果。此外,這類的綠色轉型對企業而言所費不貲,因此並不需要所有項目皆由企業本身投入資源,建立輕連結的聯盟、加入相關倡議組織與生態系都是企業在提供永續消費中值得一試的做法,數位連結讓企業能比以往更快、更多樣的方式建立合作關係,透過互補的模式來強化自身的永續競爭力,也讓消費者更快接受該企業的綠色地位。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