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ESG投資擴大機—Ecosperity如何匯聚全球投資者

記者/Howie Su

圖片來源:中華獨立董事協會

從技術到投資,一條ESG產業鏈正在形成

在全球綠色轉型下,企業發布ESG報告書早已無法因應政府與市場要求,當前需要更直接的介入方式,才可能達到聯合國COP 26的淨零目標。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指出,全球若要轉型為低碳經濟,至少要投入275兆美元(約8250兆台幣)才可達到—不管是用於現有生產設備改善、強化氣候科技(Climate Tech)研發,或是以策略投資或併購的方式取得人才;在金融市場端,大型機構投資人對於ESG議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國際投資銀行J.P. Morgan指出,大型機構投資人對投資循環經濟表現出極大熱誠,無論是綠色風力發電設施,或是各種淨零碳排設備,一級市場或是次級市場皆大力投入相關投資,進而衍生出許多諮詢服務、基金募集,到各式合組投資聯盟,都說明了金融市場急著搶下這塊大餅。

政府對永續發展影響進一步促使影響力投資形成

根據Endowus調查,新加坡投資人對於ESG的接受度將近90%,顯示出在國際潮流下投資人的轉變,由「純財務報酬」逐漸朝向「財務+影響力」邁進。同時,政府的政策也鼓勵星國成為全球ESG樞紐與亞洲淨零碳排中心:即便新加坡二氧化碳排放量只佔全球的1.1%,但在2022年的財政預算中,淨零碳排2050已成為施政重點,為達該目標,該國規劃如下:(一)目標2030之前完成碳捕捉200萬噸,佔預估達到碳排放巔峰的2030(65M tons)約為3%。(二)最終目標是到 2050 年將其排放量從峰值減半至 3,300 萬噸,以期在本世紀下半葉盡快實現淨零排放。(三)政府計劃到 2035 年進口高達 4 GW的低碳電力,預計將佔全國電力供應的 30%。在各方的共識下,該國的創投、私募、主權基金、資產管理公司、企業投資部門等利害關係人開始投入影響力投資,同時善用各種方式將星國轉變為永續投資中心,在眾多機構中,來自新加坡的Ecosperity就是其中一個呼籲者。

新加坡投資人對於永續投資表現十足興趣(資料來源:Endowus

由淡馬錫背書,呼籲能力較其他平台強上許多

本質上,Ecosperity是一個從淡馬錫控股衍生出來的「國家級平台」,該平台的功能為永續投資的倡議與聯盟合作,同時在未來建立專注於投資東南亞地區的國際ESG投資網絡。平台最主要的功能為去中心化,透過扁平的價值鏈來降低溝通與交易成本;而一個成功的國際平台,除了本身水平連結能力外,平台的發起者本身的資源也提供平台的深度與廣度視野;此外,與供應鏈上下游這類線性組織不同的是,平台組織強調「引導資源」、「外部互動」、「生態體系價值」三大項目,而非過去的零和遊戲,由於零和遊戲容易讓雙方失去信任感,故在平台營運模式中是完全不適用的。

Ecosperity能快速連結各種國際資源(資料來源:Ecosperity

Ecosperity及具備上述優勢,首先,平台的定位為吸引國際永續投資人投資新加坡與東南亞,由於東南亞多數國家尚在經濟發展階段,在ESG議題上意識較為薄弱,因此Ecosperity善用淡馬錫的國際連結,找來了Google、貝萊德資產管理公司、A.P. Moller、S&P、騰訊等國際巨頭,外加如世界銀行、GIIN、國際金融公司IFC等國際組織,甚至連世界動保專家珍·古德紛紛與會,共同在永續投資與相關政策制定上給予建議。平台本身的公信力,加上新加坡本身身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自然可快速連結各種外部節點(node),逐漸織成一張東南亞永續投資網絡。

回觀我國,市場的永續投資模式尚未成熟

目前,台灣的永續投資尚不盛行,在二級市場上,雖然許多投信公司推出相關基金產品,但金管會也指出有相當多基金產品有「漂綠」的情況,所謂的「漂綠」為一公司、政府或組織以某些行為或行動表明對環境保護的付出,但實際上卻是反其道而行,僅是透過趨勢議題來圖利自身。而在一級市場中亦是,多數創投與私募基金對於該觀念還不甚了解,雖然有四大會計事務所的外部單位極力倡議,但仍需要時間與政策機制上的協助,才可能讓永續投資逐漸成形。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