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受疫情影響 生技醫療欲加速邁入數位轉型?

記者/陳昱彣

由於疫情的肆虐,大大顛覆了產業原有的商業模式,各產業都受到不小的影響,有些產業在疫情中找到一片生機,享受未曾有過的豐碩成果,而有些產業則因疫情影響而必須重整業務模式,體現出企業間實體與數位上的落差。疫情成為一個催化劑,加速企業的自我提升,走向「數位轉型」來加強競爭力。

■疫情肆虐,大大顛覆產業商業模式。(截自 / iStock

新興科技助力 緩解醫療量能不足的危機

對於目前的醫療產業而言,每日就診與篩檢人數暴增,使得醫療量能嚴重不足,不僅人力不堪負荷、使醫護人員的工時拉長也難以消化業務量暴增的情況,就連需要回院複診的病患都害怕冒著風險回醫院,而這些事件在國際上層出不窮,例如:近期的印度由於醫療崩潰,不只缺乏床位與醫療設備,連病逝的病患屍體都難以處理,且根據《英國廣播電台》的報導,美國為了加速本土疫苗的進行施加了出口禁令,間接說明此舉導致印度無法生產疫苗來緩解國內問題。

上述的狀況讓我們不禁思考,若撇除各國間利益上的得失,針對醫療體系進行轉型是否能夠有效緩解此問題,為未來超前部署來避免下一波病毒呢?根據《哈佛商業評論》提到一個名為群醫照護(Partners HealthCare)的系統因受疫情影響,業務量暴增導致熱線超出負荷,因此投入人工智慧予以改善,不僅透過智慧化系統與時時更新的演算法來分類與分散人流,也根據病患的線上檢測結果提供適切的服務,並透過聊天機器人達到廣泛的資訊傳播,藉此緩解醫院人力不足的問題。

■透過新興科技的幫助,改善醫療量能的問題。(截自 / Pexels

看好生醫領域 欲打造第二個護國神山

回到台灣,依據資誠發布的《2021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中顯示,「數位轉型」成為疫情下企業間決戰的關鍵,其中最看好未來三年營收的的產業為生技醫療(佔37%),生醫領域與科技的合作發展不再是紙上談兵。且在今年3月也傳出要修定「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將納入精準醫療與數位醫療領域,希望藉此打造台灣「第二個護國神山」以扶持台灣生醫產業的發展。由此可見政府方面對「健康醫療產業」的積極,對於企業來說則有更大的資源能夠往「數位轉型」發展,長此以往也能夠支持科技團隊與醫療體系的合作。

其實,在5月27日落幕的「Microsoft Build 2021開發者大會」中就出現「數位轉型」的實例,Microsoft與天晟醫院合作,透過穿戴式裝置HoloLens來進行遠端問診,以避免親自到院可能接觸COVID-19病毒的風險,透過此裝置醫生可以遠端獲取患者檢查資料。健保署也在近年建立「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帶動醫療「數位轉型」,病患的資料將存在雲端可以避免重複看診的問題,查詢病例也更為便利。

■大力扶持生醫領域,邁向智慧醫療的敲門磚。(截自 / Pexels

邁向數位轉型 醫療體系還差幾哩路?

由上述的描述可以見到「數位轉型」是一種必然的策略,但其實「數位轉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數位化」到「數位優化」再到「數位轉型」,簡單來說,「數位化」是將實體資料電子化,「數位優化」將電子數據與現有服務模式結合,使其效率提升,而「數位轉型」則更像是另一個層次,甚至也牽涉到「組織改革」、「人事重組」、……等。

而大部分的企業、商家都止步於「數位優化」,以醫療產業來說,「看診」是一個很好的實踐選項,我們可以透過「遠距醫療」的方式,使病患在家也能夠享受看診的服務,甚至包含到照護的程度,然而在5月疫情爆發時,醫院人滿為患,充斥著看診的病患,顯見大部分的醫療體系與民眾還無法捨棄傳統面對面問診的方式,這其中的問題也包含院方與民眾對科技的不信任感與科技工具還無法完全替代日常使用的問題以及由於台灣大多的醫療體系是委外做線上系統,真正面臨醫療崩潰時也沒有足夠時間做修改與調整,因此缺乏數位人才培育可能也是目前發展瓶頸的原因之一。

■透過政策的扶持,加強醫療體系數位轉型。(截自 / Pexels

在國際上來說,科技巨頭們都有意涉略醫療產業,然而由於並非本業,受限於許多法規的限制,對於台灣而言也是很好的借鏡,即便科技實力夠也還需要其他要素來輔助向前,政府能夠做的便是提供一個良好的應用場域。目前行政院也與衛服部以及國衛院合作,打造「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從中合法取得病患資料以加速新藥製成與相關研究,並吸引外國廠商投資。而法規面,則需要進一步鬆綁限制,也必須增設的隱私相關法令來約束業者,打造共生共榮的「智慧醫療—數位轉型」。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