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疫情嚴峻 文教產業如何數位解危

記者/劉有耘

自從去年COVID-19疫情在全球肆虐,無法外出的生活型態重擊了許多產業,特別是難以用線上替代方案去執行的產業,如藝文產業,藝術展演多依賴實體互動以顯現其中的寓意和張力,疫情影響下,無法實體展覽幾乎就是阻斷了藝術發光發熱的舞台,要如何將藝術從科技下手突破場域的限制又不失原本的光彩,成為了一個極為困難的挑戰。

隨著疫情,連教育場所都宣布關閉,改以遠距教學,讓許多學校與家長措手不及,遠距教學一直都不是台灣教學模式的主流,甚至有著硬體不足、欠缺數位能力等問題,學習上的效果大打折扣,為了改變情勢,全球帶起了一股會議通訊軟體的熱潮,各方也衍生出不同的解決之道。

凝聚藝文力 超越時空限制

首先法國巴黎羅浮宮為藝術數位化帶來一波士氣,先前羅浮宮就擁有藝術結合科技的經驗,在「達文西500週年特展時」,將VR裝置結合了場館,沈浸式的體驗使遊客耳目一新,這次羅浮宮將其資料庫中超過48萬件收藏品線上化,民眾可以透過線上資料庫或是互動式地圖,跨越安全距離遨遊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則是結合了影片、遊戲、聲音等多元線上資源,希望生動的呈現展覽中的史料。疫情同時也促使產業合作,英國藝術家Matthew Burrows在Instagram上發起了互助自救計畫#artistsupportpledge,鼓勵藝術家們以200英鎊內的價格出售作品,並承諾每售出一定作品數,發起人會自掏腰包支持其他藝術家,加速藝術的循環經濟。

■羅浮宮推出線上導覽,盡情遊歷在藝術名畫間。(截自 / Louvre

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的成熟也為藝術數位化帶來里程碑,非同質化貨幣(Non-fungible Tokens以下簡稱NTF)為藝術品在區塊鏈上註記作者、交易紀錄等等詳細資訊,並且每一枚NTF都是絕無僅有,無法被其他NTF所替代,因此能成為藝術品最有力的所有權證明。國際拍賣公司佳士得首件NTF商品Beeple的「每一天」就創下現今世代藝術家作品的第三高拍賣價,以約新台幣19億定槌,而蘇富比更在一週三場線上直播中就成交了約90億台幣,成交率達93%,疫情反而成為數位拍賣轉型的催化劑,帶來巨大商機。

■佳士得在首場NTF線上拍賣就創下驚人成交額。(截自 /CHRISTIE’S

藝文數位化 邁向商業模式

雖然各方藝術產業都不斷朝向數位化邁進,但替代方案仍舊尚未全面完善,如虛擬博物館,商業模式顯然跟不上科技的成熟,有些博物館嘗試推出付費導覽、產品等等,然而消費者似乎少有意願買單,在NTF拍賣模式背後,也有著花費大量電量驗證交易的環境成本問題,這些都成為藝文轉型的下一個課題。

多元教育模式 發揮綜效

在台灣普遍採用的模式,多為教師透過會議軟體,將課程內容直播給在線同學,會議軟體更是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功能順暢的Cisco Webex、介面簡單的Google Meet、強推杜比音效的BlueJeans、針對分組需求的Microsoft Teams等等軟體族繁不及備載,雖然科技擁有完善的設計,卻還是有一些人衍生害怕網路斷線、軟體測試不良等科技壓力。

■疫情期間會議軟體成為人人必備的科技產品。(截自 /Cisco Webex

同時也有其他類型的學習平台脫穎而出,由葉丙成所創辦的國際線上遊戲學習平台PaGamO自2014年成立,利用結合MOOC與遊戲的模式,教育之餘更希望提高孩子的數位素養,目前累積了百萬用戶,在全球疫情爆發時,接近一半香港中小學申請服務,每日活躍用戶數翻倍,甚至需要AWS技術支援調整雲端架構才足以負荷流量,見證了教育遊戲化的潛力。

■PaGamO遊戲教育平台疫情期間大放異彩。(截自 /PaGamO

學習方面的資源除了老師授課之外,線上開放式課程、平台也是管道之一,美國多州皆發布了遠距教學建議,結合兩者發揮其綜效,將即時教學的比例降到最低,且用途多用於和學生討論作業,課程則多透過預錄的方式上傳到如CanvasGoogle Classroom等學習平台,進而推動翻轉教室的實行。

減緩數位落差 科技教學的下一步

雖然各方努力調適教學方法,教學品質有了提升,但遠距教學仍舊有難以解決的痛點,從設備上就顯現了數位落差的問題,對於較弱勢的群體可能會加深教育鴻溝;再者,互動性也成為一大難題,一直盯著螢幕和鏡頭,不僅少了實體的臨場感也更容易感到厭煩,然而數位轉型是必然的趨勢,期待未來能夠突破現今局勢,找到虛實整合的最佳教學模式。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