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募資平台進行公益募款的概念

記者/陳緯倫

今年七月非營利組織欲透過群眾募資平台,邀請民眾集資買下二二八事件中犧牲的湯德章律師的故居。由於涉及「公益勸募」結合「商業募資」,究竟是公益還是商業模式,在文資界引起一番討論。由於此案涉及法律,是否透過商業募資平台即可規避公益勸幕條例的監督規範,因我對法律不熟稔,故不討論,僅就行銷的角度來看商業募資平台下的公益募款活動。

就網路行銷的角度而言,現在要透過公益勸募條例進行公益募款,事實上會有點吃力。因為如何讓此一勸募議題廣泛宣傳,本身就是一大難處。公益團體要想募款台詞吸引民眾,要宣傳議題(包括買廣告),多半都是自己來。但是透過這種商業募資平台,至少募資平台還會幫你想一些策略,甚至是多一個管道宣傳,這樣平台順理成章可以拿走你捐款的8趴。

事實上我認為最吸引民眾捐款的是「回饋禮」。每個公益組織根據募款事件,規劃「特定的」回饋禮物,具有「限量版」的特質,也就是這些小禮物你在市面上買不到,而且這個勸募活動過期之後,你再也無法取得同樣的回饋禮。類似某些商業限期活動,錯過就沒有,可以讓猶豫的人下單,也可以讓不怎麼關心公益議題的民眾衝著回饋禮來捐款。所以買了一個較貴的限定版產品,然後又附加做善事幫助人的感覺,說服自己這一個CP值高的購買行為。如我關注的某些野生動物保育組織,回饋禮就有特製又限定的動物插畫,其實是讓很多愛小動物的人非常心動。

如果不考慮商業化,也不考慮法律規範,也更不考慮它是否激起的是大眾對主題的關注還是對回饋禮的慾望,我認為這種平台募資效果非常的好,也符合募捐雙方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精神,並公開制定了所有遊戲規則:募款達標就給你禮物,然後啟動計畫;沒達標就全額退,計畫再議。比起傳統募款模式,沒達標也不退,公益計畫加減做,來得更有信用。

另外,傳統的公益團體多半不會去想各種的募款金額方案(通常只有一種金額),但募資平台各種金額方案搭配各自的回饋禮項目,其實也是讓捐款人有更多選擇空間。好的募款金額數字,會讓捐款人引起共鳴。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要執著大眾關注為何上募資平台進行公益捐款的動機。舉凡任何公益事件,背後都有很多的單純愛心念頭與更多不單純的慾望。複雜的購物抉擇,不僅在團購、網拍,它滲透無所不在。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