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接受數位化的儀式嗎?

記者/陳緯倫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相對應的「線上活動」順勢而出,彌補民眾無法到場的遺憾。「線上祭祖」是其中一個項目。內政部的「線上祭祖」雖立意良善,但推動多年,效果有限,使用的人不多。原因很多,但解釋起來卻也不複雜。畢竟,數位化產品很難撼動民俗禮儀。

其一,對不常使用數位產品的人口來說,與其花時間與腦袋熟悉新的數位化產品,還不如照舊方法完成作業。所以無論是否有無疫情,是否開放遠端工作,均不會影響這些人。

其二,數位化操作無法取代傳統禮俗。有些人祭祖就是要燒紙錢,要看到紙錢在眼前被火燒,火燒才能將物件傳遞給另一個世界的人/神。現在政府叫他在線上拜拜,獻花獻果,按一個鍵就可以完成的指令,卻看不到類似「火燒」這種實質動作,也無法透過「擲筊」確認祖先收到花果紙錢。這些對他來說是很難驗證行為的。

其三,儀式不只是要被實踐,而且要被其他人「見證」。許多儀式的重點不在主角,而在於其他參與者。雖然線上拜拜依舊可以表達慎終追遠,但他無法被其他子孫看見。為了表示「有關心」,所以必須「到場露面」,以避免被說閒話。線上祭祀顯然無法驗證是否參與,更無法表達關心的程度,甚至會被認為敷衍。

其四,儀式可以聚集人群。透過參與清明掃墓,可以看到一年一見的遠房親戚,正如參與朋友婚禮,可以看到久不見面的朋友們。很多人成年之後,忙於事業家業志業,唯有透過一些儀式,才可以聚在一起順道見見面聊聊聊天,也確認「存在感」。這時要他線上拜拜,可能就有些為難了!

綜合上述理由,「線上拜拜」不太適合某些人。但其實轉念想,數位化本就是要解決問題,如果無法解決實質問題,其實數位化也只是另一種流程而已,不見得有多高明。

因此真正好的儀式性的數位產品,是結合實質的儀式與數位功能,比如宏碁的智慧佛珠,有實體的佛珠供你轉動(你可以摸的到圓珠子,而不是對載具念佛);有數位化的APP,你可以聽佛經,你可以算念了佛幾次。

回到政府今年因疫情鼓勵線上拜拜一事,我們是要支持的。不習慣儀式數位化的人會慢慢老去,習慣數位化儀式的人會越來越多。這些人估計就是,不喜歡繁複的儀式,如果可以動手指划一下解決問題,就不要親臨現場。這些人大概也不喜歡過多的交際,在一年也只會一見的場合,見了一堆不認識的人(要想稱謂),不知道要聊什麼,要湊話題,還要擔心被問到不想回答的問題(結婚沒、生子沒、在哪工作、薪水多少),所以線上單線操作,巧妙錯開人群。這些人可能更想花充分利用時間,假期間可以去遊山玩水,然後一念間想起那些過去的人,是否也正遨遊在這寬廣的天地間?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