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當道 政策法規來把關

記者/簡愉芬

有利的政策法規是驅使行動支付市場成長的關鍵因素,台灣在2017年底正式通過「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草案」,成為繼英國、新加坡、澳洲與香港之後,全球第五個實施監理沙盒制度的市場。此外,政府積極推動行動支付之餘,也設法為人民把關以抵擋其中的資安問題,力求打造優質的行動支付環境。

力求行動支付普及 台灣與各國的因應之道

因應行動支付趨勢,許多國家或地區積極訂定相應政策法規,以推動整體生態鏈的發展。例如香港推動P2P小額支付服務、新加坡規劃「電子支付地圖」、印度則藉由「統一支付介面」推廣數位支付服務、韓國政府也推出支援行動支付的商家可享消費退稅2%的優惠政策。根據金管會2016年「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 」指出,亞洲地區國家的電子支付比率為,南韓77%、香港65%、中國56%,以及新加坡53%,可見政府推出利多政策有助於行動支付市場的發展。

反觀台灣電子支付比率只有26%,遠低於其他鄰近國家。為了全力發展台灣行動支付市場,行政院長賴清德提出三項具體行動,分別是舉辦行銷活動、鬆綁法令與建置友善的支付環境,以及搭配資安產業。另外,2017年底台灣也正式通過「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草案」,目的是要讓金融新創業者,以科技發展創新金融商品或服務時,可以在封閉空間進行實驗,避免造成風險或危害消費者權益。此外,金融新創業者在實驗期間內將擁有法規豁免權。

法規與科技築起防護罩 資安問題一把罩

台灣行動支付發展落後的因素,除了過去政府無積極政策之外,也因消費者對於新興支付方式的安全性仍有疑慮。針對資安防護問題,目前政府訂定「信用卡業務機構辦理手機信用卡業務安全控管作業基準」及「電子支付機構資訊系統標準及安全控管作業基準」等法令,要求行動支付平台應建立完善的資料安全防護機制,確保顧客個人資料安全無虞。

■靜脈支付讓交易過程更加安全。(截圖自/PulseWallet官網

除了頒布資安防護的政策法規外,也可運用科技提升資安防護程度。在身份驗證方面,以往要使用行動支付交易,必須在螢幕上手寫簽名或輸入代號,但近年來愈來愈多行動支付業者運用生物特徵驗證用戶身份,像是日本從2016年開始於關東、關西及九州等知名觀光景點,開始測試指紋支付、靜脈支付等服務,不僅能提升資安防護程度,還能藉由分析遊客的人口輪廓與消費行為,制定觀光相關政策。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