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通路的末路?抑或是私下交易的猖狂?

特約撰稿/Goris

近來,關於電子商務的討論沸沸揚揚,從馬雲提及:電子商務即將被淘汰「新零售」將崛起,到國內知名86小舖大規模減薪,再到遠東集團整併電商事業,透過新興的friDay購物,吃下反而歷史比較悠久的GoHappy,然後,台灣最大的電子商務集團網路家庭(PChome)股價持續走跌,原本露天拍賣有可能成為台灣第一間赴海外上市的電商公司,如今也傳出全面停擺,大家都在問,電子商務發生什麼事了?

其實,在網路的全面開放和自由下,網際網路日益進步,新媒體工具越來越多,除了衝擊固有的媒體,同時也衝擊了那些曾經是老大哥的網站,因為建立一個新網站已經不是難事,做出一個全新的APP更不是難事,在開放的網路空間下,只要你有技術、你有內容、你有idea,甚至是你有資金,賭對了,就可能會成功了。

很多人說2015年10月底才正式上線的蝦皮已然撼動整個台灣的電子商務市場,確實,蝦皮背後有東南亞最大遊戲公司SEA(原名Garena)與中國騰訊等股東的龐大資源,在一開始的相關補貼、砸錢、撒錢,加上介面輕鬆容易,其實你不難看到當年YAHOO!奇摩拍賣於台灣剛上線時,於電視台大打廣告的回憶,「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只是蝦皮在現在的時勢下,同樣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但卻更貼近了新一代的使用族群,特別是行動用戶。

當然,蝦皮也許很快地搶下了一大塊使用者和市佔率,但蝦皮本身的管理機制、甚至是假貨橫生等,仍是這類拍賣服務最根本的痛,但這是相對的,在你一開始想要先搶使用者群時,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才能有效的吸引廣大的賣家和買家,也對於新世代的年輕人來說,方便還是最主要的考量,至於品質、真假貨,甚至是可能造成的詐騙問題,也許在購買的金額相對較低時,很多時候吃了虧,摸摸鼻子也就算了。 

但我想說的是,蝦皮只是一個新時代的新拍賣服務,它是往個人靠攏,同時透過介面機制去聚眾,但真正割到那些電子商務網站的那把刀還見血的其實是各種自媒體、通訊軟體的產生,我想,現在直播賣東西一點都不奇怪,你一定也有跟過LINE群組買過東西,甚至是Facebook社團直接買賣成交等 …,這些都已經不用透過通路來串接,也許你會說,那都是個人的私下交易,但其實,已經有很多品牌都已經直接跳過通路在做這樣的私下交易,你會說,為什麼我還要給通路賺一手?當我自己的品牌聲量、粉絲數、追蹤數到一定標準,我自己就能聚客,何必還要寄人籬下? 

這就是目前電子商務的主要變化,所謂的更具價格優勢的私下交易越來越興盛,不再透過通路之後,通路開始受到挑戰和壓縮,到底網友到通路購買的理由又剩下什麼?如果少了價格優勢,我也想不到還有更吸引我的理由了,只是,你會發現,可能是現在的人們越來越信賴看不見的網路另一端,或是可承受的風險更高了,才讓這幾年電子商務的生態宛如一夕之間逆轉了。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