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融遇上科技 FinTech搭上大數據

記者/陳俊宇

近年來,數位雲端科技顛覆了全球金融業的遊戲規則,如轉帳、匯兌、繳費與財富管理等傳統服務,逐漸被金融科技(Fintech)改變營運模式,讓金融服務不再侷限於固定的「地點」,而是變成一種主動尋找客戶的「行為」。加上蒐集與運用大數據的技術日漸成熟,如何善用並轉化為實際的策略,將協助金融業者在萬物串流的環境中找到自身定位。

魔鬼藏在細節裡 「數據」使金融服務化被動為主動

金融科技的創新,如機器人理財、雲端運算、智慧分析、行動商務等新科技整合應用逐漸成熟的態勢下。以技術驅動的商業模式正逐漸吞食傳統金融服務的市場佔有率,其中大數據分析扮演重要的角色。藉由分析金融市場中的各種交易數據進一步開發出智慧型決策系統,再從數據中篩選有針對特定客戶來做精準的行銷,並設計客製化的金融商品,讓金融服務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客戶上門,而是能主動地去尋找有需求的客戶。

大數據當道,讓不少以分析數據起家的公司也搭上這班順風車,在金融市場上嶄露頭角,如創立於2008年的Ayasdi,就為許多大型的跨國金融企業服務,如SIEMENS(西門子)Citi(花旗)等。Ayasdi的智慧平台結合了可擴展計算(scalable computing)、自動化、機器學習拓撲數據分析(topological data analysis)的技術,幫助這些企業能有效地在大量客戶端、產品和市場相關數據中找到潛在的客戶,並且更有效地分配資金,降低風險。

大數據對於金融服務的重要性,超越你我想像

綜觀中國大型企業近年金融科技發展,可見「大數據」在這個13億人口的國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以電子商務起家的京東商城為例, 2015年協同了美國金融科技公司ZestFinance開發新的模型,並打造一套徵信體系,後來也相繼投資了聚合數據數庫聚信立等公司,其中包括了數據銀行、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多種類型的公司。從這些投資案便能看出「技術」對金融科技公司的重要性,如申請評分、交易監測、催收評分與套現識別等模式的「風險控管」模型,更是決定金融科技公司能否長久發展的命脈。

大數據金融的發展不是一個口號,更非一蹴可及,但臺灣在《個資法》的管理下,外部數據交換的限制仍然相當多,如資料在去識別化(無法識別特定個人)處理前,僅能供原始蒐集企業內部使用,即使在關係企業間或母子公司間亦然。自2013年,行政院雖提倡加速開放政府各部門的數據予企業使用,不過這些數據對於Fintech發展的幫助實屬有限,且金融產業的變革勢必也會連帶影響其他產業,現行法規與產業發展的抉擇,更是臺灣必須去思考的難題。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