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教育 現代教育的瓶頸與契機

記者/謝尚

你有沒有發現,數十年來,我們每天上課的方式仍跟父母輩相同,坐在黑板前,試圖從粉筆字中建構學習的視野。但隨著互聯網的功能不斷進步,只要有一台能連上網路世界的機器,就能步入浩大的學識寶庫,讓知識來源衝出油墨印刷,跳脫書頁框架。

科技之輪瘋轉 行銷教育刻不容緩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杏壇上的教學工具卻不見其與時俱進,以往利用投影圖片、簡報、大型實體教具等當時看似嶄新的手段,如今都顯老舊。現在的傳播工具、模式更加多元,適時應用攜帶式裝置與社群網路,不僅能擴大教育的受眾,也讓學子能依著自己的步調去探索新事物,一方面能彌除師資的不足與缺乏,另一方面配合學習者吸收的程度。除此之外,新科技帶來的還有產業結構的轉型,根據英國公共政策研究院(Public Policy Research ,IPPR)的報告指出,到了2050年,勞工比率會不斷下降,大部分的勞力將被自動化設備及機器人取代,現實的趨勢也直指現代教育內容和方法面臨急需轉變的瓶頸。

然而如新產品一般,新的學習目標、概念的推廣需要良好的行銷手段,而目前許多企業不只將教育作為行銷工具,甚至跨足科技教育產業,其中採用互聯網和遊戲化是常見的方式。例如日本的大型糖果糕點公司江崎固力果(Glico)結合App與餅乾的排列組合,設計出一款讓小學生學習程式語言的遊戲。知名遊戲Minecraft也推出教育版,讓學生在虛擬世界中學習自然科學、歷史、程式語言、都市規劃等科目,還能製作學習日記,大幅提升學習的趣味性。

熱情與傳播科技 勾起學習興趣

台灣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詬病,知識的傳遞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死板,知識的價值與標準單一化,為了打破這層障礙,台灣近年有越來越多平台與團隊在推動新的學習場域,例如LIS線上教學平台的科學動畫影片,臺灣吧的教育募資「大抓週計畫」,和提供多元高等教育課程的網站ShareCourse。其中,LIS線上教學平台教學影片導演林鼎傑認為,台灣教育缺乏培養科學精神,例如觀察、假設、求證、推翻及辯駁,而這些能力卻和往後的生活息息相關,林直言「要讓孩子從被教,變成想學。」簡單地說,就是引起孩子對於學習的動機。

林鼎傑指出,在製作教學影片時,除了經費,教材、劇本的構思也是一大挑戰。在採訪教師意見、研讀大量科學書籍、考量瀏覽影片時的疲憊感或負擔,以及評估偏鄉與城市的資源落差、目標對象的喜好等因素後,製作推出的影片相當受歡迎。而目前要克服的困難反而是進入校園,因為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要加入新式的教材並不容易。面對興起的新型教育市場,林鼎傑則表示現今許多團隊仍是自身獨立運作,在缺乏統領人才的情況下將使得案子的執行成本提高,影響產業發展。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