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蕊與川普殺紅了眼 相關平台是最大贏家

記者/張宛淳

選情激烈的2016美國總統大選於前天(8日)舉行,由於現代人與行動裝置越來越密不可分,各大平台藉由擅長的方式提醒選民投下神聖的一票,也帶動其他平台、軟體服務商祭出相關功能,期望能搭上這波政治熱潮,可以說是藉由選舉創造出一種跨平台之間的競合活動。

各社群平台以不同方式提供選民資訊,包含是否具投票資格、最近的投票處、候選人相關訊息等。Google為大選設計Google Doodle,能連結到相關的應用程式,輸入「選舉結果(election results)」,將顯示30種語言的結果,且每30秒更新一次,讓用戶掌握最新動態。Google也結合Gmail、YouTube,鼓勵參與「#voteIRL」活動。而Facebook祭出專屬投票頁面,整合候選人與大選資訊,用戶可分享投票計畫,並設立「尋求建議(Ask for Advice)」按鈕,與親友交流意見。另外,Twitter推出選舉專用的聊天機器人,只要用戶傳訊息給@gov,即可收到相關的投票資訊,也可透過搜尋@gov,追蹤最新大選狀況。

■提醒用戶參與美國大選的Google Doodle。(截圖自/Google首頁)

由於美國相當遼闊,考慮到選民可能因距離遠、缺乏交通工具而不投票,叫車服務商提供優惠,鼓勵選民參與選舉。例如:Uber與Google合作,利用Google Map導航帶路,新使用者還能獲得促銷代碼;Lyft則以優惠方式吸引選民,在特定地區與時間享有單程將近半價的折扣;而Zipcar的會員可享有免費租車的優惠,叫車服務商對於鼓勵更多人積極參與公民事務提供一大助力。

各平台除了提醒與鼓勵選民參與大選,選舉也可以是一種事件行銷。Snapchat為此次大選推出的濾鏡,不僅是候選人之間互相諷刺的方式,也帶動用戶大量使用,藉此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而Tinder利用10個Yes或No的問題,經由數據分析比對,替用戶找出最佳“伴侶”,也就是與用戶最搭的總統候選人。無論未來總統能帶給人民什麼,可以確信的是此次選舉善用了許多新科技,也為相關產業帶來商機。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