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展開「原生內容」搶救大作戰

特約撰稿/潘姿吟

請想像,如果有一天臉書從分享個人生活動態,轉變成朋友間(或是廣告商)分享第三方影片或轉貼網路連結的平台,你還會熱衷地使用它嗎?

臉書最初成功的關鍵,來自於人們喜歡和朋友分享生活點滴或每個重要時刻,透過文字寫下個人心情或者分享旅遊照等,但隨著資訊量地增加,使用習慣也有所改變,最明顯地就是影片和網址連結分享量上升,但是個人貼文相對減少。想想,真的是這樣,臉書變成了個人的入口網站,可以快速方便地瀏覽各種資訊(少不了內容農場的推波助瀾)、新聞和廣告,看到不錯的文章只消一個動作,就能輕鬆分享到自己的動態牆上,然後再被好友繼續瀏覽分享,當然免不了發生同樣一篇文章被不斷地分享,重複佔據版面的情況。

另一個原因就是臉書的隱密性已隨著好友人數增加而遞減,大大降低了想抒發個人心情或分享特定事情的意願,使用者可能會轉而尋找其他較私密的空間或平台發文。

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2015年年中臉書上的訊息分享比2014年減少了5%,其中來自使用者的原創內容則減少約22%,「原生」內容對臉書很重要,因為它會帶來最多的用戶參與度,為了挽救此情況,臉書近來實施了不少新功能,像是回溯好幾年前的今天分享了哪些內容,藉此喚起人們的回憶和討論(這個功能確實會讓照片上被tag的人陷入集體回憶,甚至熱烈地留言回應)、或是特殊節日時發出分享提醒,還有直接顯示近期拍攝的照片,詢問是否要發文等。

就連先前被熱烈討論的藍勾勾身分才具有的直播功能,現在也全面開放給所有用戶,就是希望藉此拉抬原生訊息量,臉書也因此調整了演算法的優先順序:直播>影片>分享連結>圖片>純文字分享。透過直播,現場連線身後的美景、當下不吐不快的內心話、正在大快朵頤的街頭小吃等,一部生活化的原生影片就順勢誕生了!

除了用各種方法鼓勵一般用戶以任何型態分享生活內容,臉書也在去年底推出「即時文章」(Instant Articles)服務,和選定的多家媒體,例如BBC News、New York Times、National Geographic、BuzzFeed等合作,由媒體或出版商提供品質好的原生報導,當使用者點閱時,不用連回到原新聞網站上,而是直接在 Instant Articles 頁面中顯示,縮短內容下載時間,也達到將使用者留在臉書頁面上進行互動和留言的目的‧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