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小幫手 無人戰隊勇闖先鋒

記者/趙翊雯

災害意外降臨,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加上難以預測、無法控制的特性,救災行動往往成為人們最關切的話題。隨著科技不斷創新,越來越多協助救災的科技產物問世,這些科技產物除了能避免過多的人力耗損、降低救災人員傷亡之外,更能深入災區偵查災情、大幅提升救災速度,亦可投入災後重建之任務,可謂是搜救人員的好幫手。

機器人救難隊 探勘、搜救全都罩

世界各地天災人禍頻傳,加上災害環境相對險惡,救災機器人的概念因應而生,相較於人類,救災機器人機動性高、反應靈敏、耐久力強,對於各種險惡的地理環境適應力佳,進到災區後能透過智慧感知器偵測倖存者的心跳與氣息,搶在黃金時間內進行大規模的搜索,提升受難人員的存活率。

2011年日本大地震發生時,機器人救災即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像是RoboCue火災救援機器人透過紅外線攝影以及超聲波感測器,可以在爆炸現場精確定位,並輸氧給受傷人員,將其搬離至危險地區。日本知名救災機器人專家Satoshi Tadokoro則發明了蛇形機器人,它可以深入災害現場的每個角落,透過攝像頭將現場情況影像回傳給搜救人員,協助外界迅速了解災害程度與災區狀況。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局(DARPA)有鑑於日本福島核災時,機器人投入於救災活動的重要性,舉辦全球機器人大賽,去年(2015年)以核災為主題,設計了一連串的救災障礙賽,測試機器人在車輛駕駛、定位、上下樓梯、切割障礙物、移除瓦礫等任務中的速度、完成度和靈活度,吸引了多國參賽隊伍共襄盛舉,期勉能透過競賽的方式,加速救災機器人的發展與應用。

無人機出任務 快速、即時又輕巧

除了前進災區搜救之外,災區情況的偵查、巡防及監控對搜救人員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情報資料,能夠為第一線搜救人員建立起保護防線,中科院研發了「紅雀」、「中翔」兩款無人飛行載具,擁有定位導航、即時影像傳送、日夜間長時間偵蒐等功能,可以透過空拍圖將最新一手的災區資訊傳送給搜救人員。例如去年天津大爆炸,中國即使用無人機拍攝360度環繞全景圖,監控災區內部情況,並用其投遞物資給災民。

無人機體積輕巧,成本又比直升機來得低,因此可以同時進行多點監控,資料蒐集更加全面,搜救人員若需投遞救生圈、繩索等搜救用品,也不用跋山涉水、身入險境,即可利用無人機進行資源投遞,加上操作人員在遠端即可進行操控,對搜救人員而言可謂是多一層保障。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