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小幫手 各方資源大串連

記者/何螢玲

近年來,各國天災頻傳,在救災的過程中,分秒必爭,若能好好把握災難發生後的黃金時間,必能將傷亡人數降至最低,而早在三年前,聯合國便開始討論著災後資訊整合的各項計畫,在網路科技成熟發展的趨勢下,這樣的需求似乎也逐漸在災後救援中實現,若能將之好好運用至救災過程,必能將救災效益極大化。

善用物聯與雲端技術 防救災資訊一手掌握

網路的普及,以及物聯網概念與雲端技術的成熟下,各國政府在這兩年的救災過程中,開始加入物聯網與雲端平台,雲端平台能夠提升資料的附加價值,目前台灣各縣市政府,開始利用該平台,整合並監控各地狀況,利用雲端系統,可以看出各地的降雨量、土質狀況與地層走向等,充分掌握這些資訊,能為防災做進一步的規劃,必要時,這些資料也能成為救災規劃過程中的參考訊息。

而隨著物聯網時代的來臨,將物聯技術導入防救災過程中,已是趨勢,透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在防救災過程中,發揮最大效果,利用物聯網,於最初的防災階段,做好物資儲存管理,而當災難發生時,物聯網能夠立即發揮整合作用,不管是對人或物,皆能做出識別追蹤以及定位的監控,為搜救過程,贏取更多時間。

眾包救災 讓全民一起動起來

眾包,其核心概念即是,政府或組織,透過網際網路的力量,將龐大的工作量分配下去,讓原本龐大的工作量,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近年來,眾包開始被應用在救災上,在災難發生時,搜救人員抵達現場,總是需要一段時間,這時,當地的居民若能及時將所見上傳至網路,讓災情得以迅速回報,也能幫助搜救人員在抵達現場的第一時間,做出精準決策,不浪費搜救的黃金時間。

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下,科技救災成為現今防救災規劃中的重要一環,雖然利用這些技術,得以在救災過程中,發揮極大的效益,不過,還是有個問題,需要日後克服,這些技術,都是在有網路的狀態下,方能進行,災難發生的現場,若失去網路連線,上述所提到的救災科技,也難以發揮,因此,政府除了平時做好科技救災的演練外,災後通訊網路的重建速度,也應該加入防救災的規劃之中,才能讓救災過程快速且有效的進行。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