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送到對方的心坎裡 一窺送禮哲學

記者/眼尖的網友

「老師要生日了! 要送什麼呢?」甲學生說。

「好煩惱喔!老師會想收到什麼呢?」乙學生回應。

在重要節日來前,「該送什麼?」想必是許多送禮者,經常遇到的煩惱。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台灣是個喜歡送禮的國家,常常藉由送禮,作為人際互動的潤滑劑,以增加彼此的感情。但其實送禮者和收禮者,對於禮物的想法,存在完全相反的看法,你在送禮時,是否也陷入以下的迷思呢?

■ 出於感謝的禮物。(圖/陳姿君)

收禮者想的跟你不一樣 送禮迷思

過去學者研究發現,收禮者在接收具有感謝意義的禮物,像是寫著「Thank you」的小卡,會與送禮者產生較高的親密感。但是送禮者,則會認為出於愧疚情緒,像是不小心吃掉他人珍藏的食物,而回送對方寫著「Sorry」的小卡,會與收禮者較親密,可見在收禮和送禮者,對於禮物帶來的親密感,感受相差甚遠。2015年中山行銷傳播管理所黃馨儀,則進一步研究,不同的送禮情緒,搭配不同的禮物,對彼此親密度的影響。

結果顯示,當收到因為對方愧疚,而獲得禮物時,收禮者偏好能收到,能產生愉快的體驗型產品,例如:電影票卷。但是,從愧疚的送禮者的角度來看,則會偏好贈送高價或是物質產品,例如:電影運鏡指導書,希望透過觀看收禮者拆禮物,以消除心中的愧疚感。若是當收到出於感謝的禮物時,不管收到什麼類型、什麼價格的產品,收禮者都會覺得與送禮者更親近。而送禮者則會為了讓對方更開心,而偏好贈送高價或是經驗型產品。

此實驗設計,營造住宿的情境,研究者邀請曾有住宿的經驗的受測者,透過問卷文字敘述,將受測者分為送禮者和收禮者。送禮者設定會因為愧疚,或是心存感謝而想要送禮;贈送禮物的類型,為實體產品或是體驗型產品兩種。收禮者則從反面的情境設計,透過問卷,來比較收禮者和送禮者之間的心理差異。並將禮物的價值操弄,改為高和低價值的禮物,作為第二次實驗。

送禮行銷與藝術 感謝禮物心意最重要

Lifewin 2012年市調結果,以春節和中秋節,是台灣人最喜歡送禮的日子。此外,像是年底即將迎接的聖誕節等西方節慶,也都是送禮的熱門時機,廠商們也趁機,大打送禮相關的廣告文宣。近期金莎巧克力與知名韓星李敏鎬合作,將金莎巧克力作為,遲到的補償禮物。

未來若同樣遇到不知該送什麼,又希望藉由送禮,來增加彼此的親密感,除了可以考慮收禮者的喜好之外,從感謝的理由送禮,能有效提升彼此的親密感,禮物該送什麼,反而是其次了。而如果是因為愧疚而送禮,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則贈送體驗型的產品,像是展覽、電影票券等,則更能提升雙方間的親密關係。

 

■ 韓星李敏鎬代言金莎巧克力的廣告。(影片/Youtube

更多內容請看:黃怡馨(2015)。送禮的學問:情緒、產品類型與價格對送禮者與收禮者心理不對稱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所。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