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助手還是威脅? 人機共處的未來

記者/江彥廷

在未來,伴隨著數位科技的浪潮,社會可能會出現新一波的薪資革命,哈佛商業評論專訪《第二次機器人時代》的作者Erik Brynjolfsson與Andrew Mcfee,從經濟與科技的角度探討,當機器人的能力超越人類,不僅只是機械取代人力的問題,整個社會的總體經濟都會受到影響,也因為數位科技的快速複製與傳輸,可能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然而一般人對於機器的信任,將是未來職場會面臨的課題。

新的一波革命 擬人化機器人將大量出現

Mcfee指出,薪資處理與存貨控制軟體以及自動化的產房,取代了文書處理勞工與機械式處理資訊的勞工,然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增加了擁有創意、工程技術與設計人才的薪資,使他們更有價值,低資訊技術的勞工薪資需求減少,高資訊技術的勞工需求增加,因此,機器人已經開始能理解話語、偵測詐欺與玩電動玩具,未來將有機會進軍高知識領域。

人們目前在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情緒仍具優勢,但未來機器人或許能懂得觀察人的臉部表情,甚至比人類更強。未來藉由提升機器人在聲音、外表方面和人們的相似性,使其具擬人化特徵,可能會使人們對機器的態度有所轉變,增加人們對機器人的信任程度。當機器人助理與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人力被大量取代,將使得中產階級的存在變得岌岌可危。

你怎麼看機器同事? 人與機共處的世界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報導,即使人們知道擬真的機器不具生命,但是仍會對他們發出的社交資訊有所反應。是否只要讓機器人具備人類特徵,就能讓人對於機器或是人工智慧產生信任呢?其實是有可能的。然而在一些需要思考的工作項目中,如分析事物,部分學者則是持相反態度,哈佛商學院教授Michael Norton指出,讓機器人算數學很平常,但是不能讓它感受事物,因為這樣太像人了。

如果為機器人注入生命特性,特別是情感特徵,將產生更多社交反應,並且會反映出原本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既有事實,像是機器人如果有女性化特徵,通常會被人們認為進行家事服務的工作較佳,而有男性化特徵的機器人則是適合擔任警衛的工作,在人口老化的社會趨勢當中,不會老不會累的機器人,會不會完全取來人力,人們又是如何看待此現象,確實值得令人思索。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