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覺醒 原生廣告的擴張與失控

記者/張教雍

隨著原生廣告逐漸成為主流廣告的方式之一,廣告主對原生廣告的投資比例也不斷上升,使得原生廣告的數量急遽攀升。這樣的生態變化之下,,閱聽人接觸到這類訊息的次數也隨之增加,在這樣資訊爆炸的情況下原生廣告也因此造成許多爭議。 

喧賓奪主 原生廣告比例失衡

相較於普通廣告,閱聽人對於原生廣告的抗拒較低,因此原生廣告的效果令廣告業者較為滿意,再食髓知味的情況下,原生廣告在媒體中所佔的比例不斷攀升。但基於現實考量,無論何種媒體平台,其版面空間皆為固定,因此若是原生廣告數量提升,勢必會壓縮到其他內容,反而造成媒體廣告與內容比例失衡的問題。

然而,回顧原生廣告之所以能夠取得好效果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消費者對於刊載廣告之平台的信任度。但依據目前原生廣告的發展勢態,這些媒體平台所傳遞的專業資訊越來越少,閱聽人對於這些消息來源的信任度亦會逐漸降低,相對的對於刊載於上面的廣告抗拒不斷回升,形成惡性循環。

視覺效果不佳 原生廣告變得礙眼

隨著行動科技的發展,閱聽眾接觸到媒體的方式更加多元化,除了傳統的電腦瀏覽之外,現在的使用者還能夠利用平板與手機等行動裝置瀏覽資訊。但目前多數原生廣告仍然是以電腦使用者作為主要目標客群,而並未針對其他裝置進行設計,導致當使用者利用非電腦載具瀏覽原生廣告時無法獲得最好的使用者體驗,甚至無法獲得廣告想要傳達的訊息。 

對消費者來說,在下購買決策前必須先對商品進行了解,且多數消費者並不會主動瀏覽廣告。在這種消費者大多處於被動接收資訊的情況下,若原生廣告無法針對不同裝置提升個別載具的使用者體驗,將影響廣告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因此,雖然原生廣告在目前的消費市場中能夠取得正面的效果,但在設計這類型的廣告與選擇傳播平台時仍需仔細考量,以免付出卻得不到回報,而造成資源浪費。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