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裡的專業,PGC更值得信賴!

特約撰稿/葉閔宏

網路資訊包羅萬象,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但也因為資訊量迅速暴增,讓你我對網路上的訊息不再全盤接受,而是有所保留的「選擇性接受」,又是什麼因素讓你決定選擇這則訊息呢?除了發布組織的公正客觀性外,內容的專業度更是考量之一。

隨著強調雙向互動的web2.0蓬勃發展,「UGC[1]」成為網路內容主要生成模式,進而帶動用戶彼此間互動,近年來各界開始討論U素質參差,產生「重量不重質」的情況,導致網路內容過荷,因而提出「PGC[2]」內容模式,有人認為這樣的內容主要倚靠「某領域專家」,然筆者認為,更值得期待的是「草根裡的專業」。

從社群蔓延至線上媒體,講述台灣歷史的臺灣吧 – Taiwan Bar是筆者認為近期最成功的PGC模式,藉由動畫、文字闡述我們所生長的這片土地,發揮了極大影響力,其背後操手團隊,並非某學術機構或專家學者,而是由一群年輕人自行組成的團隊,透過「吸睛創意(creation)」與「淺近知識(knowledge)」吸引普羅大眾,讓大家對於本國歷史不再陌生、覺得乏味。

內容:UGC重量輕質 PGC重質輕量

YouTube便是在UGC的大環境下催生而出的,提供用戶拍攝短片上傳分享平台,blog也是其一大溫床,此生成模式成為使用者互動的主力,隨著自製內容雨後春筍般的大量上傳,量達到了,但卻顧此失彼,未能顧及內容品質,使得UGC的可信度大打折扣,PGC後來居上方有展露頭角之契機。

行銷:UGC邀請互動 PGC發揮影響

PGC並非以「取代」之姿衝擊UGC,從行銷角度來談,兩者內容生成模式其目的不盡相同,當然也就有各自的優缺點了。面對廣大消費者,如何將UGC或PGC的內容產製加入行銷企劃,必須考量品牌與產品的訴求,以理性與感性訴求兩者舉例來看,專業力對於理性訴求或不可缺,而渲染力在感性訴求下更能發揮效果。

為何筆者相當推崇臺灣吧 – Taiwan Bar所產製的內容?主要在於它為PGC創造了一股正向循環的力量,製作團隊為動畫作品打造數隻動物角色,以詼諧逗趣的方式談台灣歷史,傳遞專業的歷史知識,有了高點擊、高觀看人數後,該製作團隊將動物角色製作成公仔,成為周邊商品並販售,其商品所得便成為歷史動畫的主要製作費用,如此一來,便有了微薄的經費來收入,進而支持PGC持續創作。

The Influential Marketing Group創辦人Rohit Bhargav早於2008年便指稱,社交媒體上,PGC將會逐漸衝擊UGC,並佔據更多的注意力。同時,在現今環境下,PGC的P在專業知識層面上,不必再仰賴特定專家或學者,而是草根群裡眾多以獨特方式傳遞知識的說書人;UGC的U在行銷策略中,也能說出扣人心弦的故事,全憑如何引導,上述兩者運用得宜,皆能使內容產製的價值最大化。

 


[1] 用戶生產內容 user-generated content
[2] 專業生產內容 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