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色奇蹟 分析「消費習性」的重要

記者/蘇璿

冬天天氣雖冷,但在業者眼中卻是值得把握的熱銷季節,包括各種節慶,像是感恩節、聖誕節,此外還有消費者引頸期盼的百貨周年慶。本周訪問到美國馬里蘭大學資訊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鄭安授教授。鄭教授透過個人經歷、文化觀察,以及其對整合行銷傳播的研究,認為好的行銷術必須「以消費者習性」為出發點,未來服務也將朝「個人化」趨勢邁進。

時機的重要性  東西方消費習性大不同

台灣每年年底大事之一即為各百貨的周年慶促銷,而接近12月,各家商店在布置、活動優惠方面也增添許多聖誕氛圍。然而不同於台灣的斷點行銷模式,鄭教授提到西方的年末行銷是從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的感恩節開始,並且一直持續到跨年。

以美國為例,感恩節的隔天稱為Black Friday,也被認為是聖誕購物期的開始,多數美國民眾會先列好購物清單,尤其是大型家電用品,以趁此波折扣優惠進行採購。另外,從2005年開始出現另一個新名詞,Cyber Monday,是為美國一年當中最大的網路購物日。

整合來說,美國的消費契機已變成,感恩節為購物季開始的訊號,而民眾在Black Friday會開始進行購物行為,或是先Window Shopping,等到Cyber Monday(Black Friday後的下個星期一)再進行網路購物。鄭教授指出,業者只要抓緊民眾的消費習性,就能抓準行銷時機,再集中銷售便可獲最大利益。

電商助長銷售業績  有利也有弊

拜行動裝置、網際網路所賜,除了提高消費者購物的便利性之外,也增加業者資訊收集的完整性。鄭教授指出,Big Data的運用給予業者許多消費者實際購物之外的訊息,像是透過分析消費者的瀏覽習慣,進而主動提供資訊服務,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傳統的大眾、普遍行銷已漸不適用,未來的行銷方式可以朝向「個人化」、「客製化」做改善。

另外,今年第三方支付相關法案已有突破,未來線上支付的便利性將促使網購的發展更加完善,然而鄭教授也指出,美國的年末購物季,再加上Cyber Monday的消費模式,雖然讓業者大賺一筆,但是在購物季結束後常出現「高退貨率」,借鏡美國情況,台灣業者未來要克服的問題之一即是如何避免、減少和處理退換貨的問題,在行銷手法和相關機制的制訂上皆須多加考量。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