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葉佩雯? 它讓新聞不再是新聞

記者/林佩潔

近期引起軒然大波的「葉佩雯」早已存在於新聞業界,所謂的業配新聞是指新聞的內容由廣告主與高層經有價的交換利益後所產出的行銷文,記者只負責報導。業配新聞的亂象使新聞成了宣傳工具,媒體業者需要金錢,而廣告主需要新聞的公信力背書,兩者互利共生。不但使新聞專業受到損害,閱聽眾終將產生疑慮而不再信任報導內容,最終影響廣告商的權益。

伸進編輯台的黑手 促使新聞廣告化

置入性行銷在國外的發展始終侷限於電影、戲劇節目等範疇,但台灣的廣告主偏好「新聞」業界,認為其具更高的傳播效果,因此紛紛將黑手伸入新聞領域,隱性宣傳式的付費新聞讓觀眾無從分辨所看的是新聞還是廣告,也讓媒體公正性遭受質疑,當媒體的獲利思考日益凌駕新聞專業之上,新聞媒體如何提供專業的新聞資訊,以滿足閲聽眾的需求,才是媒體與廣告商亟需謀求的基本共識。

國立中山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梁定澎提到,業配新聞某種程度上會犧牲媒體的信任度與品牌聲譽,但牽涉到媒體產業的生存,有時也似乎難以避免。在不得已而需要進行的情況下,應考量業配新聞的適當性。由於新聞報導等同於替該產品背書,因此應嚴格篩選產品,並清楚拿捏標準,也應以不違背新聞倫理及法律為原則。

有違新聞專業 新聞工作者出走

編輯與業務定位混淆,記者的角色在業務掛帥的媒體環境下面臨嚴重的價值衝突。新聞記者在新聞置入過程的操控下,除了無法遵守客觀報導的原則外,也違反了新聞報導的利益迴避準則,對新聞媒體專業而言,因而存在極大爭議。學者和業界人士紛紛表態反業配、反置入性行銷。像是中國時報資深記者黃哲斌主動離職,發表「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譴責業配亂象,希望政府立法管制,勿帶頭買新聞。

置入性行銷使得媒體監督的對象可以出錢影響新聞,而新聞所傳達的資訊摻雜了包裝精良的廣告,最終新聞作為一種「信任貨幣」的價值盡失,其後果不單是對新聞界的衝擊,對社會整體的負面效果更是全面性的。媒體並非只是個要賺錢的行業,許多記者秉著專業知識以及社會公器的心態執筆報導,有著持續讓社會向前的動力,如今,強大的網路力量,能讓被業配新聞受阻的記者說真話,出來改變惡劣的媒體環境。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