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營收找賺頭 穿戴裝置是唯一的解?

記者/洪璿濠

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逐漸成熟,選擇多元化讓消費者在購機上能依照自己需求挑選適合的品牌。面臨新競爭者透過價格策略強勢壓進分食市場,大眾熟知的傳統大廠已不具備以往的上方優勢,甚至在營收及盈利都有逐年下滑的危機,使得業者不得拓展新的產品規劃。

每年十二月登場的資訊月,除了是消費者撿便宜的好時機,更是需多資訊類廠商消息鋪光的絕佳管道。兩大國人熟知的手機品牌HTCSONY都不約而同的發表新作。近期主打相機功能的HTC首次推出項機配件HTC Re Camera,水管流線的外型顛覆既定相機印象受到矚目;Sony則同時發表智慧通話手環SmartBand Talk SWR30 及智慧手表Android Wear SmartWatch 3,後者更是首度登台發售。可以看出兩個品牌主打的都非手機本身,而是相關的品牌配件商品,也就是近期來被討論最熱烈的穿戴裝置。

穿戴科技在近一年來被科技資訊業者視為潛力股,從Google Glasses的研發到Apple Watch的發表讓穿戴型商品逐漸被消費者所注意。尤其在智慧型手機的市場逐漸飽和及機型穩定,猴子變不出新把戲的窘境下,穿戴式產品似乎成為業者開拓財源的新寄望。多數財報公司也預估穿戴型態的產品未來三年在出貨及銷售量上可以以複合成長率達到破兆美元的驚人產值。

也因如此,不單僅是智慧型手機的廠牌積極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發及生產線的開拓,包含運動、服飾等業者也不落人後,都積極開拓自家商品與穿戴科技的連結性,這種熱潮與當年LED產業發展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穿戴式產品是否能夠在市場上叫好又叫座,還是值得觀察。以台灣目前的銷售現況來說,反應並不如同業者的期待。SONY相關的產品線去年在台占近五成銷售量稱王,但總數量卻不超過兩萬隻,此數據就可以看出台灣民眾接受度不高。推估當前購買的族群也是以嚐鮮為主,對於多數的消費者來說,價格以及產品間的相容性都會列入考量要素,畢竟目前市售不論是智慧手錶或手環,通常得於同品牌的手機才能發揮最大效能。未來想靠穿戴式裝置闢出一條財路前,或許要有夠充分的市場調查擬訂行銷策略及符合多數消費者實用的產品規格,才足夠吸引消費者買單。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