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綠」是求 環保政策停看聽

記者/黃邦庭

電子商務雖較實體店面的商業活動少了紙本單據、店面水電能源的耗損,但是一對一的物流方式卻也增加了許多貨物配送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隨著國際間環保意識抬頭以及對碳排放的負面觀感加劇,許多國家的環保部門也針對電子商務活動可能產生的環境汙染和消費端產生的污染祭出相應的政策,意圖改善環境惡化的困境。 

在國內,環保署不僅引進了「碳足跡」與的概念,意圖以量化產品碳排放標準的方式,規範與鼓勵業者減碳,也針對致力於減少碳量的物流業者制訂認證表揚措施。此外,在消費端亦與環保廠商合作,舉辦環保宣導活動,促進消費又能為環境保護盡心力。

碳足跡政策 物流業注意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的概念能夠廣泛被應用在衡量所有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國際間亦使用碳足跡去量化產品從製程、運送到銷售產生的碳排放量,以區別產品是否環保。近年來,環保署也應用碳足跡衡量與認證的方式,鼓勵製造商製作低碳環保商品,及鼓勵消費者購買經過認證的低碳商品。

此外,針對佔電子商務很大比例碳排放量的物流業,台北市環保署亦從2009年開始實行「低污染車輛識別標章」制度,從客運業到物流業,鼓勵業者定期保養、檢測車輛排煙量。並透過教育宣導,促使旗下司機養成避免怠速暖車、減少多餘重量和定期車輛檢查等節能減碳的駕駛習慣,此措施亦獲得包括燦坤、DHL、惠康百貨等業者支持。

環保行動有價化 消費端教育

除了從消費鍊上游減少業者的碳排放量,消費市場的需求亦是影響商業活動的重要因素。因此,環保署從2013年起開始舉辦一系列「環保行動有價化」的活動,模仿超商集點兌獎的方式,鼓勵消費進行環境友善的消費行為(購買綠色商品、在綠色通路消費、減少使用免洗容器等等),以獲得商品優惠與獎品。不僅促進消費者的環境友善消費行為,也活絡了商業活動。

為了不影響經濟發展,政府在環境汙染的規範並不嚴格,常是獎勵多於規範。然而,在業者與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不足的情形下,即便政府透過獎勵活動暫時減緩的對環境的傷害,活動結束後的環保效果仍令人質疑。因此,除了辦活動以外,政府單位更該思考的是活動獎勵結束之後,如何讓環保消費商業行為持續下去,而非只是一陣潮流。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