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Watching U 公民參與大幻象?

記者/龍楚妍

只剩兩週了,你決定好把選票投給誰了嗎?隨著九合一選期的臨近,電視裡循環播報的選戰新聞,報紙上滿版的政績政見,馬路上比比皆是的競選看板,四年一度的選舉戰成為近日的熱議話題。自從網路媒體興起,數位平台順勢成了選舉大戰的另一主戰場,候選人數位助選策略奇招百出,網民也熱衷在網路上各抒己見。

得益於網路媒體的開放性與便捷性,由網民自行架設、管理、運作的民主數位平台紛紛湧現,像g0v零時政府、國會無雙、監督國會App等,成為台灣選民發聲的另一工具。然而,在此欣欣向榮之景的背後卻是連連下跌的投票率,以台灣總統大選為例,2000年投票率高達82.69%,2004年為80.28%,2008年下跌至76.33%,到2012年投票率只有74.38%,難道公民政治參與在數位媒體上的亮眼表現只是一片幻象?

政治參與的數位之路 線上線下大不同

針對此一迷思,在國立中山大學開設「競選策略與政治行銷」課程的周軒逸教授表示,公民的政治參與可根據處於競選期間或非競選期間,以不同的指標來加以評估,前者強調投票意願與行為,後者著重公民是否透過不同方式,主動影響政治決策、政府行動,上述提及的民主數位平台主要影響非競選期的政治參與行為。由此看來,許多民眾只是在數位媒體上對政治議題表現踴躍,並不能準確反映實際的投票傾向。

學界也曾展開「新媒體發展對選民的線上與線下參與之影響」的討論,其中的動員學派認為,網路媒體能提供更多資訊,提高公民的政治興趣並鼓勵意見表達;而存疑學派則持相反看法,認為網路使用與公民參與之間的關係並不顯著。另外,強化學派主張網路媒體只對本來就對政治議題感興趣的網民造成強化效果。結合台灣實際選況,周教授認為不該以單一指標衡量公民參與數位化之效能,並應將公民的數位使用行為、動機進行區分,不過,肯定的是雙向互動的特質會是數位參與的最大優勢。

百利而無一害嗎? 民主數位平台現隱憂

民主數位平台的誕生固然為選民政治參與提供了更多選擇,但其帶來的影響是否百利而無一害?對此,周教授持保留態度,認為各個民主數位平台針對的政治議題各不相同,所關注的群體也有所差異,參選團隊可據此提出多元的政見,然而也可能誘發候選人大開支票的窘況,最終並不能惠及民眾,反而會誤導選情。

除此以外,民主數位平台的運營環境也是暗藏危機,受限於資金不足,各平台的發展十分緩慢,若要效仿德國監督國會網(Parliament Watch),建立捐款、媒體合作或國外授權金等商業模式,容易引起選民不信任感。周教授提及,台灣選民 (尤其年輕選民) 的政治涉入度與政治效能感較低,要他們自掏腰包支持這些平台實是難事,這將成為台灣民主數位平台步入正軌的一大考驗,或需考量另尋不同財源。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