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無「#」有 Hashtag也能小兵立大功?

記者/鄭傑文

社群媒體的興起,接連帶動了主題標籤〈hashtag〉的運用,越來越多的社群平台接連推出各種主題標籤功能,此功能也逐漸在社群網頁上氾濫出現。究竟這些出現在各大社群平台的小小「#」字號是小兵立大功的行銷利器還是一場畫蛇添足的社群災難?

提升觸及率  讓貼文「#」上添花

主題標籤的運用讓品牌得以快速標示與貼文主題相關的事件標籤,獲得更高的觸及人數,並藉此精準鎖定目標客群的消費習慣。而用戶所參與過的討論串紀錄,也可能會回傳至Facebook的伺服器內,藉此追蹤用戶的點擊行為,成為日後廣告主針對不同用戶進行廣告投放的依據之一,並為不同用戶產生更具個人化的動態牆內容,增加使用者的黏著度。

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所的王紹蓉教授指出,用戶點入hashtag加入討論的原因,主要應該取決於自己對於hashtag本身標示議題感興趣的程度,而Twitter一直以來是提供即時新聞的大本營,雖然用戶人數只有臉書的四分之一,但是用戶每個月發出的即時新聞類推文數卻絲毫不遜色。

Facebook為了縮減跟Twitter的差距才於2013年六月引進hashtag功能,但是因為兩個平台本身性質就不同,用戶在使用上多少會有些差異性,但是大體而言並不存在適用性問題。

主題標籤氾濫化  行銷利器變社群災難?

主題標籤便於使用的特性,讓Facebook用戶快速接受此功能,成為繼「@」標記人名、地點熱潮後,最受用戶歡迎的功能符號。雖然Facebook相較於Twitter〈4億+〉、Instagram〈4500萬+〉是為每日hashtag生產量最高的社群媒體〈25億+〉,但其用戶在標籤使用上的社群禮儀卻相對低落。

如同一句子中有過多相似文字的標籤、過長內容標籤都是常見的錯誤使用標籤現象,使討論串無法落實資訊過濾功能,且反觀Facebook的平台特性,不僅是私人分享生活的資訊中心,也是個人獲取社會訊息的情報站,而hashtag的使用無不就是希望增加了用戶之間進行「公共對話」的機會。

總結至此,就以目前國內最大的社群媒體Facebook為例,其使用主題標籤的最大困難點在於用戶對hashtag功能無法直接與Facebook做聯想,對比於美國的twitter和Instagram有非常大的直覺落差。且其實藉由「分享」功能,已可以形成「公共對話」的目的,如此Facebook又該如何強調使用「主題標籤」的好處,拉攏廣告主對其進行投放,值得思考。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