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市占大洗牌? 中國品牌崛起引發的連鎖效應

特約撰稿/洪璿濠

隨著中國大陸結構發展趨於成熟,其市場規模及產業崛起都讓全世界不得不關注這個後來居上的經濟體。以上周光棍節來說,阿里巴巴旗下的線上交易平台創下了一小時20億,單日近93億美元的驚人數字強壓西方黑色星期五的50億美元,比起三年成長近十倍以上。而不僅僅在電子商務面取得突破性的成長,同樣的能量也在手機產業上發酵。

以行動通訊及軟體開發起家的小米,在2011年發表的小米一代,以低價及飢餓行銷迅速蠶食手機市場,並同時間發出小米盒子、平板及電視全面攻佔行動通訊的版圖。數據會說話,本年度第三季的手機出貨量,小米已攀至第三,更以211%躍居出貨成長率的冠軍。在手機銷售這塊大餅上,小米的異軍突起勢,加上中國其他品牌如華為聯想集團的崛起,勢必排擠到其他品牌的銷售量。

對於蘋果來說,由於有iOS系統搭配硬體的獨立運作,加上一定品牌忠誠的果粉追隨,受到小米興起的影響有限。反倒是眾多搭載Android系統品牌紛紛遇到的品牌拓展的瓶頸。國內能見度較高的日系大廠SONY及台灣之光hTC,在全球的市佔率分別為5%及2%,位居全球市場排名的九與十一名,可見兩大品牌在眾多品牌的互相角力下,要突圍有一定的困難度。

對於目前位居王位的Samsung三星來說,挑戰才正要開始。雖然至今不論是市佔率與出貨量還是領先,但整體市佔率已從去年的32.3%下滑至25.2%的新低,也是本年度第三季出貨量前五強中唯一負成長的品牌;弔詭的是Android系統市佔率在今年卻攀上新高,可見中國的手機品牌正逐漸掌握其銷售的優勢。而三星今年前三季淨利比起去年同期就少近1460億元,讓一向仰賴三星GDP韓國政府也不得不擬出後三星時代的經濟對策,天下雜誌更以「一夕崩壞啟示錄」道破目前三星集團的窘況。

面對中國品牌的強勢攻佔,昔日的大廠比起過去透過機海戰術的策略,都轉趨於單一機種的再進化。以三星來說,明年度將縮減近三成的款式推出,以「中階打價格,高階求創新」的策略;而Sony及hTC也同樣在著重在技術規格的再度破,就是試圖與中國品牌做出市場區隔,但是否能夠在市佔率有所突破,也必須進到市場接受消費者的考驗。

已沉浮許久的Nokia近期終於有新作,將搭配Android系統推出Nokia N1重出江湖,然而重新定位的Nokia似乎不想淌入手機大戰,未來將以平板系列作為返回行動裝置市場的主線。此舉也或許能夠呼應到未來手機市場中,中國系列品牌可能帶來的市佔洗牌的能量;而如何走出自己的品牌核心價值,也或許是當今共用作業系統的品牌們必須去思考的課題。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