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排「對」了嗎? 千萬別讓顧客餓過頭

記者/李翊豐

還記得葡式蛋塔在台灣掀起的排隊風潮嗎?美國知名甜甜圈公司Krispy Kreme近日進軍台灣,再度颳起排隊旋風,許多不畏晴雨的民眾排隊苦等三小時,就只為嘗鮮。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民眾心甘情願地花上大半天時間排隊消費呢?其實大家都中了「飢餓行銷」的計,業者為刺激買氣,營造出一種「看得到,卻不能馬上吃到」的延遲享受心理,藉此增加並強化消費者的購買意願,舉凡限時搶購和限量出售等,都是一種飢餓行銷的手法。

舉目皆是 飢餓行銷無所不在

飢餓行銷始於蘋果iPhone 4的銷售手法,當時許多門市告知消費者iPhone 4缺貨,因而無法即時取得商品,消費者僅能望著冗長的等候名單興嘆。蘋果藉由限縮iPhone供貨量,在市面上創造出一種供不應求的現象,藉由這種欲擒故縱的手法,掌握消費者「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反而越想得到」的心理。

飢餓行銷帶來的排隊效應,往往能夠引發消費者的討論和關注,當議題擴散並發酵時,對提升品牌知名度相當有幫助。如電郵App Mailbox剛推出時,即大玩飢餓行銷,許多用戶下載之後,卻要排隊等候通知才能使用,吊足用戶的胃口。

在收益部分,業者透過管控商品的出貨數量,讓消費者感到物以稀為貴,因此自然可以維持商品的價格波動,創造高收益。此外,當消費者接收到購買商品需要排隊的資訊時,會推敲商品品質應該不錯,無形中就會對商品產生好印象,自然提升品牌形象。

見好就收 餓過頭就沒搞頭

飢餓行銷若運用得當,無疑能創造多贏的局面,但若玩過頭,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小米科技去年10月推出小米電視時,在不到兩分鐘內,就宣布「售罄」的消息,讓許多苦等在電腦前的消費者錯愕不已,中國網路媒體新華網隨即抨擊小米科技濫用飢餓行銷,將會遭受消費者唾棄與拒用,進而影響品牌形象與顧客忠誠度。

知名網路團購美食也常常祭出,下單後要等上半年才能排到貨的訊息,對想嘗鮮的顧客來說,也許會給予一次嘗試機會,但久而久之,顧客反倒不再為了一樣美食等上大半時間。因此,反覆操作飢餓行銷並非銷售佳績的萬靈丹,若讓消費者感到疲乏與厭惡,反而會造成品牌永久的傷害。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