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好新穎 生鮮電商人民買單嗎?

記者/黃鈺淇

當服飾、3C產品、房子、車子都進入電子商務市場的時候,你能想像新鮮蔬果、生鮮肉類也能經由網路訂購、24小時內宅配到府嗎?有人稱2012年為生鮮電子商務的元年,越來越多網路平台試圖在生鮮電商分一杯羹,但地狹人稠的台灣是否適合此營運模式,達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的執行長許景泰表示,還有很大的距離。


■  Amazon預計2014年於全美40個地區推出生鮮服務。(圖/Amazon Fresh)

生鮮電商嶄露頭角 新興消費型態前景充滿未知

以往生鮮產品只能到市場、超市購買,但經由網路農產品可以直接從原產地送至消費者手中,不須透過中間市場的轉賣,讓人民吃得更安心。AmazonFresh在2007年開始在美國西雅圖試賣,以低溫物流及專屬配送服務博得消費者好評。然而比起其他的商品,生鮮的保存與運輸程序繁瑣,且需耗費大筆成本,因此AmazonFresh的服務還未擴展至全國。

現今許多年輕人投身農作品耕種的行業,更試圖融合傳統與新科技行銷農產品,電子媒體傳佈訊息快速,其中所帶起的商機更是十分龐大,因此行銷蔬果也就會格外方便、不費力。但若考慮進軍生鮮電子商務,目前還存有保存、配送、物流等困難需克服,且消費者的購買習慣短期內難以改變,因此在台灣生鮮電商是否能成功,還有待觀察。

在台獲利不容易 許景泰:「小而美是策略」

生鮮是生活必需品,市場需求大,顧客復購率高,但生鮮電商卻不一定適合台灣獨特的市場環境。許景泰指出,台灣的問題在於生鮮產品的主要消費族群是家庭主婦,他們並不擅長透過網路來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且存在生鮮食品應該在市場買賣的固有觀念,不易打破。

通路則是另一阻礙所在,許景泰指出,台灣是全世界通路最密集的國家,生鮮電商難敵過通路的競爭,現在各大便利商店也開始販賣生鮮食品,消費者走進住家附近的超商購買甚至比網路更快、更便捷。此外生鮮屬於即時性的產品,一旦商品離開冷藏空間,就必須承擔食品腐敗、客人退貨的危機,生鮮電商要持續存活獲利實在不易。

儘管食品安全問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標榜新鮮健康的生鮮電商卻不一定能夠被大眾青睞,原因在於消費眾還是會被低價的食品吸引。但近幾年國人健康意識逐漸抬頭,許景泰建議,小眾化的商品、聚焦在特定消費族群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如果想投入生鮮電商,決心做就對了!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