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浪太強會被釘到板上 影像之美麗哀愁

記者/陳建宇


我們熱愛記錄生活,不管是一筆一畫篆刻文字於泛黃的日記本,亦或傳閱一張張承載著溫暖記憶的相片,全然地捨不得遺忘時時刻刻的精彩。有鑒於傳播科技日新月異,從傳統手寫本、傻瓜相機,發展至現今的數位影像,已成為記錄生活點滴工具之一。在數位影像浪潮的推波助瀾下,TwitterInstagram相繼推出影片分享功能,然而,使用者買單與否,又是另一回事。 


圖像vs.影像大戰 今天你要哪一道? 


自Twitter於今年初發表影音應用程式Vine後,知名圖像平台Instagram積極佈局,並於暑假前夕推出影音編輯功能「Video on Instagram」,搶攻影音族群之野心不言而喻。據CNET報導指出,推出首日已創下500萬則影音上傳量,並藉當時NBA總冠軍賽之熱潮,每分鐘上傳累積時間突破40小時,順勢搭上數位影像潮這班順風車。 


然而,再美的煙火也只是瞬間,許多影音分享軟體,剛上架總能帶來話題性,卻因無法維持功能穩定性、新鮮度而逐漸喪失使用率。在此問問讀者,除了Instagram與Vine外,有多少影音分享應用程式你數得出來?沒錯,相較於圖像,影像不易抓住使用者的心,最終將影響平台營運。對此,Instagram總裁Kevin Systrom也坦言,在流量仍有限的時代中,要使用者花時間看觀賞影片,必得投入更多心思。 


而造成影像與圖像的差異性,莫過於兩者的所需成本差距。大家都了解,在點閱圖像的前提下,這些照片可能來自你所認識的人,亦或備感興趣的題材、畫面,因此在素材處於靜態的情境下,閱覽圖片的速度將大幅提升,然而此原理卻不適用於影像中,前Google產研經理Hunter Walk解釋,因觀賞影像必得花費時間成本,因此使用者對於在影像中找尋有興趣的部分,可說是興致缺缺。 


Video on Instagram越幫越忙 負評聲浪湧起 


沒想到這席話,果然一語成讖,在Video on Instagram推出尚滿一個月,平台中應用商店的評分已降半顆星。外界紛紛推測,新增的影像分享功能破壞使用經驗,如影像塞滿了使用者版面,進而降低其瀏覽速度等負評應然而生;此外,知名科技部落客John Gruber也表示,影像上傳速度過慢,版面也略顯雜亂。 


綜觀市面上成功的應用程式,多專注於其核心功能,如Twitter提供微短訊息的社群服務、Vine強調影音分享功能,而Instagram則未考量圖像與影音兩者屬性如此截然不同,便推出影音服務,此舉恐怕對慣於使用圖像記錄生活、瀏覽他人相片的用戶增添不少困擾。由此可知,影音分享並非仙丹,最重要的是,開發商必須考量用戶需求,進而提供切身服務,才能抓住使用者的胃口。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