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微」出版 實現個人創作「大」商機

記者/潘姿吟

「微出版」其實並非新名詞,過去在部落格發展的全盛時期,造就了一股網路上文字書寫和個人創作的風潮,大量的文章和創作在網路上散播開來,影響力不輸傳統媒體;接著出現了個人出版的概念,透過「即時印出」(POD,Print On Demand)模式將這些累積到一定數量的創作或部落格文章依個人喜好進行編輯設計,成為一本實體出版的書籍或雜誌,例如英國的lulu.com和國內的udn個人出版。「微出版」實現的正是個人自由創作、成就感和對他人形成影響力的結果。

在行動上網以及平板電腦以及智慧型手機的推波助瀾下,閱讀電子刊物的習慣日趨普及,微出版的概念同時也反應在個人電子書、電子雜誌甚至app雜誌上的使用需求上,因此讓線上電子書自助出版服務更加受歡迎。這些服務平台提供寫作新手一處嶄露頭角的舞台,以知名的美國Smashwords為例,作者將寫好的文稿按照格式要求進行簡單的排版,再以Word的形式上傳到平台後,Smashwords就會將其轉換成多種樣式的電子書,方便讀者下載。此外,作者可以決定電子書的價格或是開放免費下載。

放在Smashwords上銷售的電子書,縮減了層層銷售環節,作者可以拿到銷售所得的85%,而Smashwords收取15%。除了Smashwords這類的自助出版平台外,
想增加鋪貨和曝光量,蘋果的iBookstore則是另一個通路選擇,作者可以透過蘋果核准的 iBookstore 合作夥伴(Samschwords正是其中之一)來出版電子書,或者符合蘋果列出的電子書相關條件,例如要有美國的蘋果ID、電子書本身要有ISBN國際標準書號等(只是目前台灣的iBookstore尚未開張),就能在iBoodstore上販售,採用和App Store相同的70/30拆帳模式。

除了電腦版和個人出版服務相關的手機App也備受重視,去年獲得100萬美元資助的Tactilize,提供的App服務正是結合文字、圖片、聲音以及影音,讓每個人都能製作出精美的互動式出版品,相信這類型的App會日趨多元。

微出版或自助出版再也不是自娛自樂的小眾行為,藉由作者提供內容、出版平臺提供工具和通路,以及網路讀者付費閱讀,三方共同撐起了整個產業鏈,說不定下一個J.K.羅琳會來自於「微出版」。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