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業革命 亞洲領航誰來當

記者/劉馨文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人類現在已經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製造業邁向數位化,且影響範圍將會超出製造產業。過去的工廠會製造成千上萬個一模一樣的產品,未來的工廠則會將重點放在大規模客製,勞工成本越來越不重要,企業從海外生產移回母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作者傑裡米‧裡夫金認為,在亞洲內展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其所建立起來的基礎設施和能源應用模式,也將有助於促進亞洲政治聯盟的形成。


開啟新工業革命大門 中國積極追趕欲成為引領者


「中國製造」見證了中國的崛起,但使得中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未來的革命趨勢中,機器將可以取代多數勞工的工作,使得歐美的製造商將重新審視把製造業繼續放在中國的商業價值,而中國勞動力的成本優勢也在一點一點地喪失。


傑裡米‧裡夫金在其書中提到,「危機,既是變革的背景,也是變革的動力」,因此經濟學家李才元表示,對中國的經濟而言,抓住新技術革命「戰略機遇期」,才能從一個追趕者變成引領者,至少要與其他國家齊頭並進,這是一切國家規劃和戰略設計的前提和基礎。他更表示,沒有真正的技術革命,怎麼實現最美的「中國夢」。另外,愛立信公司董事長雷夫﹒約翰森也表示,對於企業來說,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物聯網、追蹤庫存、電子商務、電子交付,這些也都是發展機遇。


面對「新工業革命」的挑戰,真正的成功者必須有進行「顛覆性技術研究」,並快速實現產業化的能力,因此有專家建議中國政府和企業必須設立專門的機構和公司,並對未來產業進行深入研究,以發現、注冊高新技術專利,先期佔領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為使命。而有關的金融機構,也有責任對前瞻性的新興技術尤其是基礎研究,加大投資力度。李才元也認為,政府必須主動扮演好「新市場培育者和孵化者」的角色。


製造業再進化 台灣準備好了嗎?


台灣因為半導體產業優勢,於20 世紀下半葉在全球製造業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要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一波動盪,消費者要適應新時代並不難,但反之對政府而言,可能就不太容易。根據《經濟學人》的分析指出,政府傾向於保護已經存在的產業,而非摧毀它們的新產業,但如今革命已如火如荼的展開,《經濟學人》則建議政府應該回歸根本,強化教育以提升勞動力的技能,並為所有的創業者提供公平的規範和競爭場域。


台灣企業其實已經陸續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之中,如鴻海集團即於2012 年初宣示,要以 100 萬機器人大軍取代人工生產線的豪語,受到國際媒體矚目。雖然因為技術難度的問題,使得進度有所延後,但「追趕生產線機器人技術」的密集投入,已經讓鴻海先有機會站穩下個世紀的大規模製造優勢,也因此有專家指出,台灣正迎向最好的全球市場機運,但台灣是個島國行經濟,資源應該集中,因此專家建議應慎選發展方向,找到重心前進。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