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賽伯人 穿戴技術續航力受考驗

記者/葉閔宏

科技來自人性的時代已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科技駕馭人性,當各國科技大廠紛紛投入可穿戴技術研發,這也意謂魔鬼終結者的故事情節不再虛幻,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根據IMS Research資料預估,2016年的產品銷售將上看60億美元,可見穿戴時代已相去不遠。


無論是Apple Inc.的iWatch,或是各界矚目的Google Glass,當人們引頸期盼穿戴科技進入生活的同時,面對這項跨時代的技術革命,其實仍有漫漫長路得克服。接踵而來的問題更反映出市場的接受度,倘若空有高科技的穿戴產品,無法使之進入市場也是徒然。


技術投入成效低 產品設計待改進


如何讓穿戴產品像智慧型手機一般普及,是開發端首要思考的問題,面對成本與技術的雙高產品,多數科技公司仍保持觀望態度。雖說該技術未來產值數據皆顯示樂觀期待,不過,發展進程的不確定性仍偏高,要花費大量時間與人力角逐穿戴大餅,也僅有部分公司願意積極投入,以致技術無法廣泛布局,而穿戴技術擴大應用的同時,也能解決產品成本過高問題,讓人人都有機會購得。


而科技電子產品多鎖定年輕族群為主要目標,至今趨勢依舊不變,因此要如何讓產品達到吸睛效果,便得在外觀設計多加著墨。科技公司在開發產品的同時,都忽略消費者對產品的實用性與美觀,在講求簡約美學與輕巧的消費環境中,美觀成敗將影響消費者購買與使用,絕不會因為是科技產品而釋懷,因此開發端在設計穿戴產品的同時,若能站在消費者的使用立場思考,成功機會便可大幅提升。


現有設備功能完整 整合服務成關鍵


穿戴技術的發展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具備更高的生產力,並獲取更多訊息。反觀當前產品環境,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主流裝置已有強大的功效,已無須額外配置穿戴產品便可達成使用者目的,市場研究公司Juniper分析師Nitin Bhas直言,人們為什麽需要另一款設備。因此在研發穿戴產品時,若能以補充消費者生活機能的概念出發,而非取代現有設備的功能,便可讓穿戴產品獨樹一格,建立出產品區隔,市場也不易被取代。


穿戴技術在科技市場上絕不能獨立發展,必須如智慧型手機一樣,建立一套運作系統,一方面能使消費者操作更為便利,另一則是能整合多方服務。目前穿戴技術仍依賴產品自身與其他產品共享,而這種發展模式必須改變,同時也得將多方服務整合,以達到使用者體驗最佳化。


使用者隱私權在穿戴產品中也讓人堪憂,隱私權信息交流中心(Privacy Rights Clearinghouse)主管Beth Givens提出警告,使用者在使用穿戴技術時,必須先了解該公司有無隱私政策,否則次級資訊的安全性將得不到保障。縱觀穿戴技術面臨的挑戰,建立一個完整且安全的系統環境,比起一窩蜂的開發產品來得重要,如此一來也能更迅速的獲取消費者認同,將有助穿戴技術的市場發展。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