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淪為「商店」 Kickstarter要求創作者評估風險

記者/彭采薇


群眾募資熱潮延燒,然而其經營模式尚未完備,其中一項爭議在於:募資行為到底是「捐款」還是「購買」?據The Next Web報導,全球最大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為了避免贊助者有「購物」的感覺產生,制定了一項新規定,要求創作者在專案計畫內列出可能會遭遇的風險與挑戰,並評估自身克服的可能性。


未來硬體、產品設計的計劃將不能使用模擬方式呈現商品,也不能呈現完成後的效果。Kickstarter表示,商品只能夠呈現它們現階段可以發揮的功能。他們鼓勵創作者在現有承諾底下完成創作,避免造成支持者過高的期待。此外,硬體和設計類產品將再也不能承諾多種功能,有鑒於新產品發展尚未成熟,宣傳具有多種功能似乎過早了。


新規定的修訂起源於民眾對言過其實專案的批評,自從「LIFX燈泡重新設計」專案受矚目後,路透社記者Felix Salmon質疑此專案的可行性,指出此公司原先的燈泡專案尚未付諸實現,並表示不管是Kickstarter或科技部落格都應該嚴格檢視Kickstarter上發表的影片,因為任何人都可以把話說得很漂亮。


LIFX團隊在部落格為自身專案辯護,卻選擇不直接回應路透社的報導。此外,其他專案的延遲也廣受批評,日前創下募款三億台幣的Pebble智慧錶,也因為需求量太高而錯失在九月份出貨的目標。Kickstater這類的募資平台都需注意自身的企業責任,畢竟投資的金錢到底能不能回收,才是群眾最關心的。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