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詩菁
今年五月,英國最大的行動營運Orange與巴克萊銀行讓手機付款的服務成真,讓消費者只需要帶著手機便能夠出門購物,輕輕碰一下便完成付款,省去了拿出皮夾的不便,若能整合其他配套措施,結合悠遊卡、賣場會員卡及折價券卡,必定能夠受到歡迎。
過去網路購物的付費機制都需要輸入姓名與地址等個人資料,才能夠完成購物的流的流程,但個資洩漏的新聞層出不窮,消費者對於網路付款存在疑慮。然而,行動付費的流程並不需要提供詳細的個人資料,只需要利用NFC(近場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感應並輸入認證密碼,便能夠完成交易,交易紀錄僅顯示於簡訊或手機帳單中,大幅的減少個資外洩的可能性。
目前的行動交易是採用OTP認證機制(One Time Password),每次交易的認證密碼皆不相同,確保消費者的交易正確性及安全性,能有效的防止盜刷問題。在交易過程中,使用SSL加密傳輸防止用戶交易資料外漏;每筆交易紀錄都會儲存於後台,由專屬人員加強資料安全管理。今年推出的Google Wallet,採用了多套的安全機制來保護使用者資料,在軟體方面,搭配手機的PIN碼及資料加密,在手機端並不會顯示完整的信用卡號碼。如果手機不幸遺失只要透過遠端機制將資料清除即可,減少資料被盜用的風險。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行動付款的安全機制似乎還需再加強,八月初美國行動付款系統Square便被指出交易漏洞,只要在電腦上輸入信用卡號碼,轉換成聲音數據輸出,便能夠騙過系統完成交易,輕輕鬆鬆便能夠騙取錢財。
雖然如此,但台灣的電信業者仍然看好行動付款的前景,紛紛加入行動付款的市場,不過高額的交易手續費是決定是否使用的重要關鍵,目前手機帳單的小額付款機制必須收取20%的處理費用,使得普及率一直不高。若能夠達到三方共贏的地步,以後出門就真的只要帶著手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