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1」 未來性「+1」?

記者/陸佩芝


不久前Google宣布在搜尋網頁上推出新的服務機制,未來使用者在搜尋結果旁可以看見「+1」的按鈕,新功能可讓Google使用者在特定搜尋結果和廣告上,點擊「+1」的按鈕,向朋友告知自己所推薦的事物,Google也會顯示有多少用戶的朋友也喜歡這些搜尋結果。


許多專家推論Google的新功能是為了因應Facebook 的「讚(Like)」功能,用戶可以透過簡單的點擊動作,對特定項目進行評論;使用者可以將「+1」推薦給Gmail帳號通訊錄內的朋友,搜尋結果也會顯示其他網友的推薦數。此舉動將為Google的自動演算法增添社群網路特性,被視為與Facebook競爭的重要變革。


Google在發展社群網路這塊一直舉步維艱,第一個主要社群服務Orkut除了在巴西造成流行,在其他國家市場表現並不佳;第二個主打的社群服務Picasa,被性質雷同的Facebook Photos超越,第三個重點發展Google Buzz則遭遇隱私侵權問題,目前正接受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TC)調查。


縱使如此,Google依然試圖發展自身的社群網路服務,我們也可以很明顯的觀察到,現在的網路發展重點,已經由早先「內容為王」逐漸轉變為「社群經濟」(Socialnomics)。簡單介紹網路發展階段:


1. 瀏覽階段
從網路興起到網路泡沫前後那幾年,入口網站(Portal)以多元內容為號召,網友可以方便的取得各種生活資訊,並提供電子郵件、即時通等溝通訊息服務,主要以單向的訊息內容瀏覽為主。


2. 內容階段
2000年之後,部落格、網友推薦、評論、上傳照片與影片等大行其道,網友開始大量分享與參與內容製作,主要以「內容為王」,這時搜尋引擎變成探索網路世界的重要指標,社群的概念也開始產生雛型。


3. 社群媒體階段
2005年後,社交網路的盛行衍生出一種全新的網路互動與內容消費模式。它涵蓋了過去網路發展的各種內容呈現,更重要的是以人為單位所形成的社群(Social Network)開始成為取決資訊來源的標準。


因此搜尋引擎龍頭Google極力於發展社群網路,除了能優化自家產品服務,為的就是增加使用者的黏度,並積極增加Google的網路競爭力。


從生產者角度來看,社群內部龐大的影響力是左右使用者下決策的重要依據,社群推薦如此風行的原因之一,便在於業者相信使用者多半更加信賴來自友人的推薦;另一方面,亦有愈來愈多的網站仰賴推薦功能,特別是電子商務網站。使用者人數的多寡也會受到廣告商的青睞,Google過去主導美國線上搜尋的廣告市場,商機高達135.9億美元,但根據網路追蹤公司eMarketer資料,競爭對手Facebook在美國線上廣告市場市佔率從去年的13.6%上升到21.6%,可能壓縮到Google的廣告市場份額。


從使用者角度而言,Google「+1」的功能確實是個值得一試的機制,這代表未來在搜尋上能把用戶需要的關鍵內容精準呈現到特定用戶面前,同時也是Google搜尋欲改進的核心重點。Google表示,若使用者要去某地旅遊,會在搜尋結果中看到自己的朋友用「+1」推薦當地某個旅館的網頁;若要找一份義大利麵食譜,便可在搜尋結果中看到好友用「+1」推薦了某個部落格的文章。反過來說,如果使用者經營一家咖啡店,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社交圈中有多少人對自己的產品按下「+1」。


目前Google「+1」會在未來慢慢陸續推出,會先在英文版Google上線,後續才推廣到其它語言版本的搜尋及其他相關服務。只是使用者是否會有同樣的興趣,在搜尋結果中分享自己覺得好的搜尋項目?這項新功能是否又能幫助Google建立起等待多時的社群網路?就讓日後使用者的行動來為Google打分數吧。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