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潮如雲煙? eBay面臨瓶頸的力挽狂瀾

記者/林欣平


在1990網路尚未普及的年代,Pierre Omidyar創立了Auctionweb,後來改名為今日我們所熟知的eBay,其主要以C2C(個人對個人)的交易形式為主,各式各樣的商品,只要不違反法律或是在eBay的禁止販售清單內,都可以在eBay上刊登銷售。


網路上的從眾效應是讓eBay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越多人來購買,就會吸引越多商家來販賣,當越多人來賣東西,來買東西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正向循環下,縱使收取的費用不高,但因為量的增加,使得eBay可收取的刊登費及成交費越來越多。


其他模仿eBay的網站就沒這麼幸運了,因為買家與賣家早已被eBay吸引,在人潮不夠多的情況下,無法形成規模經濟來獲取利潤。eBay在這樣的情況下快速發展,開始積極進軍國外市場,擴展其版圖。


eBay在2002年收購易趣進入中國市場,起初業績不俗,在電子商務市場占有絕對優勢,直到中國阿里巴巴推出交易平台淘寶相互較量,成績開始直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eBay易趣的領導者,有包括美國、德國、台灣及香港等,但是其中沒有來自中國當地的領導者,對於中國消費者的網路交易習慣不夠了解,交易支付方式不適合中國國情。


eBay易趣總部雖在上海,但其指揮中心卻是在美國,從收費制度到網頁設計,幾乎是全球統一,不夠了解中國消費者的習性。eBay採取全球收費制度,在中國也一樣向會員收費,但當時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仍處起步階段,消費者仍須教育。淘寶網清楚了解這項特性,因此下達三年內不必獲利的指令,以免費策略吸引人潮,果真此策略奏效,用戶數遠遠超越eBay。


至於日本市場,則是因為日本Yahoo!較早進入網路競標市場,也因此難以將原先消費者吸引過來,無法創造規模經濟而退出日本市場。在台灣,則是因為當初購併力傳資訊旗下的「買賣王」和「拍賣王」後,堅持要所有賣家採用eBay全球的平台規格,也就是要賣家的店名皆要用英文,這樣的做法對賣家來說,換名字就如同重新開始,需重新建立顧客關係,也要重新打響知名度,也因此許多賣家因為不習慣而將賣場移至Yahoo!奇摩的拍賣平台,使得會員數大量流失。


如今,與eBay股價最高點相較之下,其已累計下跌超過80%。因此近幾年來,eBay開始進行大幅度改革,宣布在不同市場採取不同降低費用策略,如在美國,刊登費用減少25%至50%,此舉可減少賣家風險,同時更新評價體系,使賣家不能給買家負面評價,並以優惠政策鼓勵賣家實行免運費。


雖然eBay費盡心思極力挽救,但不斷下滑的網站訪問量說明了其業務並沒有改善,也因此其規畫將進行網站主頁的重大改版,如搜索方面、產品列表等一系列重大改變,這樣的改版是否能力挽狂瀾,拯救eBay,還有待觀察。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