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網路銀行再進化 行動服務更多元

記者/林倩如


全球最早的網路銀行,是在1995年由美國傳統銀行Wells Fargo所成立的,也由於網路銀行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誘使各家銀行都加入網路銀行的行列。目前美國的網路銀行已有三千多家,大多數都可提供完整的銀行服務,其中只有兩千多家可以提供完整的交易功能。在歐洲,第一家的網路銀行則由保德信人壽於1998年成立,一年半的時間內便佔有了歐洲市場的百分之一,吸引其他銀行紛紛加入,目前已有一千兩百多家之多。


網路銀行的興盛也促進了金融業的水平整合,如美國知名券商E*trade除了收購網路銀行,還與保險網站及線上貸款公司合作,可同時提供保險與銀行服務。此外,也打破了金融業與其他行業的界線,讓實體通路或通信業者以策略聯盟的方式進入金融業,例如,西班牙有三百家的銀行將分行設置在超商裡,讓超商成為通路代理商;電信業者也與網路銀行進行合作,讓使用者可以簡單地透過手機,進行下單、消費等服務。


再來談到透過手機就可以使用的行動銀行,其實這個對於台灣人來說陌生的名詞,在歐美國家都已非常盛行。美國最大的銀行業者美國銀行,於2008年5月開辦行動銀行服務,至今用戶數高達四百萬人,成為了手機銀行服務的龍頭。美國銀行電子商務產品開發資深副總經理布朗表示,他們把手機銀行視為網路銀行的延伸,任何網路服務都可以透過手機完成。美銀的行動服務有以下三種,一是用手機上網進行帳務查詢、付款及轉帳服務;二為以簡訊詢問結餘或近期支出;最後是使用iPhone或黑莓機下載相關應用程式,可直接操作帳務查詢、付款及轉帳。


在普通的轉帳、查詢功能之外,美國大通銀行推出了創新服務,在iPhone當中加入支票付款功能,只要用iPhone對著支票照相,錢就會自動存入使用者帳戶;或者,只要輸入電子郵件帳號,還可透過此程式付款給朋友。芬蘭於2004年由國家鐵路局推廣電子火車票;德國T-Mobile於2005年推出行動銀行轉帳服務StarMoney,讓使用者可以先在離線狀態填單,上線後再傳送資料。南韓對於行動消費市場是高度重視的,LG電信於2003年以IC晶片方式推出了BankON服務,晶片可做用戶資料安全認證外,也縮短了功能設定手續,積極強調便利性並且強力促銷及推廣,搭配手機使用介面親切,築起一定程度地進入門檻。


行動消費服務中最需要重視的有安全性、通用性和可用性三大原則。其中表現最出色的為日本的NTT DoCoMo,它與Sony、Japan Rail East合資成立FeliCa Network,其具備軟體應用開發能力,並開發出多樣性行動消費業務,說服商家及大眾運輸系統業者共同投入。對於行動銀行的未來展望,第三方技術供應商必須以提供便捷、安全性還有可相容性高的服務為目標,達到最高的使用效益,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加入。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