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正夯 進軍台灣恐吃鱉?

記者/許依婷


自2007年Amazon推出Kindle,到近期的蘋果推出的iPad,我們可以看見電子書在近期是最當紅的話題及趨勢之一,In-Stat的研究也指出,電子書出貨量在2013也將達到3000萬台,但從2007年發展到現在已經過了三年,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都還沒看過電子書,電子書在國內發展到底如何?可從幾個面向來看。


國內電子書平台不足、出版業各取所需


美國的Amazon、Apple、B&N等電子書平台都是由大廠投入開發、建構,台灣目前只有中華電信的Hami書城在做,而且中華電信的Hami書城只提供給中華電信用戶在手機上觀看,對整體電子書的產業來說幫助並不大


除了硬體之外,國內出版社也都還處於觀望的位置。台灣出版社數量比起對岸多好幾倍,但是出版社對於投入電子書這個市場仍保持觀望的態度,目前台灣出版業推動電子書的聯盟只有「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和「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協會」兩個,而國內出版商怕電子書會影響實體書銷路、數位化價格昂貴、電子書授權問題等都導致台灣電子書量一直無法增加。


數位版權管理與盜版


電子書要發展,首要重的就是版權問題,而數位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 Management,DRM)就是電子書必須先要做到的重要機制,好的DRM才會讓書籍作者的智慧財產有保障。例如iPad的DRM機制Fairplay,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更改機制,為的就是要保障作者的著作權,而台灣目前的市場上還沒有一個完善的DRM機制保護作者的智慧財產權,那就更別說要發展電子書產業。


另一方面,儘管DRM做的再好,盜版市場仍無法抑止。像是MP3、電子書等內容較簡單的數位內容產品,網友還是可以輕易的將音軌轉成MP3放在網路流傳。目前電子書的格式尚未統一,若電子書閱讀器都支援相同格式後,網友也可透過掃描、文字辨識來重新排版製作盜版的電子書。


目前除了Amazon、蘋果、Sony等先發品牌發展期電子書外,中國的漢王、荷蘭iRex、英國Argos也都分別推出自家閱讀器,相較之下台灣在電子書內容產業的推動上顯得遜色許多,Kindle在2007年上市就有九萬種書可供下載,台灣的繁體中文書籍至今卻少之又少,出版業者與政府必須同心合作,電子書產業才有可能蓬勃發展。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