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新聞網站內容品質的挑戰

特約撰稿/潘姿吟


自從「Content is King」變成網路上耳熟能詳的口號後,人人都以此為目標,只是,網路新聞的內容品質一直不被看好,比起傳統報紙,網路的互動性、即時性增加了新聞品質的變數。此外,另一個令新聞網站陷入兩難局面的問題是,究竟該選擇擁抱新聞品質還是擁抱廣告收益?

無論是內容獨特有趣、更新速度快,或者具有高度專業、深度分析,甚至洋溢鮮明的個人風格和流暢筆觸,都可能讓自己的內容在浩瀚網海中被人發現,進而吸引許多人成為忠實讀者。對於報紙產業而言,搬到網路平台上後,雖然增加了即時性、互動等網路特性,仍然無法脫離新聞媒體所必須背負的社會責任、正確客觀報導等基本原則(否則就不能算是一則新聞,頂多是個人評論)。像是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等歷史悠久、影響力深遠的老報紙而言,跨入網路平台後,仍力圖將既有報紙的影響力轉移到網站上,因此在網路新聞品質要求上並不亞於報紙本身。以衛報為例,平均月流量3,700萬人次,提供免費新聞和自製的影音內容,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網站。

只是,新聞網站還是得面臨生存的殘酷挑戰,在討論地沸沸揚揚的內容付費機制尚未穩定運作前,廣告收入依然是網站主要的收益來源。大部分廣告主重視的是網站點擊率和流量,但是能吸引高度點閱率的卻不見得是傳統所定義的高品質新聞內容,有些時候誇張聳動的標題、八卦議題卻往往更加吸睛,一如電視和平面媒體面臨的老問題,如何維持內容品質又能維繫廣告收入?此外,增加點閱率的方式之一就是不斷地更新新聞內容,只是一天中哪有這麼多新聞可以報導,因此我們常看到一些未加考證、不知所云或是報導價值低的網路新聞。

英國學者也指出另一項問題,由於使用者傾向搜尋新聞關鍵詞,以大眾題材居多,因此嚴肅新聞相對減少,報紙主導新聞議題的能力有喪失之虞。只是從使用者角度來看,或許多數人上網看新聞,追求的就是內容簡潔和輕鬆議題,如果想閱讀嚴肅或深入的新聞反而會選擇其他媒體,例如報紙、雜誌。如果真是這樣,那網路新聞追求的品質是否跟傳統報紙有些區隔,其中的分寸又該如何拿捏?

任何人都有機會在新聞或報紙網站上發表自己的評論,雖然增進了讀者之間,以及讀者和記者或專欄作者間的交流,但也造就一些所謂的「論壇惡客」(commenttrolls),這些人專門製造煽動性言論或觀點,新聞網站若不立即處理容易招致其他讀者的反感,因此網站編輯群除了得替新聞報導守門,還得掌握讀者及時的留言內容。

如同部落客Mr. Friday所說的,至今網路還沒找到一個讓高品質內容穩定獲利的機制,就連紐約時報也嚐試了多次,是不是這樣我們就該放棄追求高品質的內容?當然不是!提供小道消息、輕鬆娛樂性的免費內容固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讀者和廣告主,但這些內容的壽命從24小時、一周到一個月不等,新鮮感一過再也引起不了興趣,替代性高;但是當網站提供品質好的內容就不同了,讀者願意持續地來網站閱讀內容,內容可以累積成為一個專門的資料庫,供人免費或是付費閱讀。

或許現階段新聞網站仍須依賴廣告收入,但也許這幾年對於網路新聞品質的摸索、檢討和讀者的再教育,都會是未來品質轉換為實質獲利的基礎。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