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e-mail也成微網誌 四海一家or引狼入室?

記者/翁怡嘉


在這個社群為王的年代,誰不是坐擁好幾個微網誌帳號?FacebookPlurk或Twitter,儼然成為經營人際關係的基本配備。全球搜尋龍頭Google也動作頻頻,在今年2月推出了眾所矚目的新服務「Google Buzz」。


乍看下,它的大部分功能似乎Facebook、Plurk早就玩得不亦樂乎,甚至「buzz」意指的嗡嗡鳴,也有模仿Twitter的嘰喳叫之嫌。可別因此就小看了Google Buzz,它驚為天人的地方在於,把微網誌和Gmail變成了連體嬰,通訊錄裡的名單,瞬間同時在你的交誼廳裡嗡嗡作響。


於是,原本素昧平生、僅限魚雁往返的某公司窗口,現在竟可看到他剪的新髮型、私下和朋友的聊天話題,甚至他與女(男)友吵架的情節。因此,朋友圈以爆炸的速率無限擴增,一個微網誌便容納了社會百態。對於日新月異的社群功能發展至此,你是否得意自己的交際能力有四海一家的豪氣?不過在你熱情地分享生活點滴時,不妨審慎思考這個新鮮的Buzz,對個人隱私造成如何影響。


首先,它最具爭議的設計是,一旦啟用便會自動幫你追蹤信件往來最頻繁的連絡人動態,等於未經主人同意就邀請別人來作客的管家,而且這些追蹤清單皆會在你的Profile裡公開展示。試想當你的親密伴侶發現你與前任情人還有連絡、老闆看見你與競爭公司高層的密函往返…還有更糟的,可以從顯示的連絡人網址裡辨識出Gmail帳號,不僅出賣了朋友,也洩漏了自己的個資。


再者,處理搜尋聰明絕頂的Google,踏入社群領域卻忽略了一項敏感的心理因素。即使是社群當道的年代,傳統e-mail一對一的溝通模式反而成為跟親友說悄悄話的安全所在,其私密性也較社群工具更適合作為工作上的連絡管道。但Buzz卻神經大條地,打破了「網路上聊天的朋友」與「真實生活聯繫的對象」間微妙的界線,讓用戶的親密人脈全部預設曝光,況且有時候你雖然願意跟某人在網路上輕鬆閒聊,卻不見得願意交換e-mail,Buzz的自作聰明豈不製造尷尬。


更危險的是,若在手機上使用Buzz 發文,其預設值設定為公佈使用者所在位置,而你甚至還無法選擇僅向自己選擇的對象來廣播,也會顯示靠近該用戶所在位置的所有人buzz發文和地點。因此你周邊若有心懷不軌的陌生人,只要在稍加搜尋此帳號相關的相簿或Facebook等,你的身分和行蹤就全都一覽無遺了。


一個名為「PleaseRobMe」(請搶我)的國外網站,以更露骨的方式,幫熱衷社群網站的使用者想像其魯莽的分享行為將帶來什麼後果。PleaseRobMe把一些社交網站如Twitter上公布的資訊加以整合,列出所有「目前人不在家」的微網誌使用者,以怵目驚心的標題告訴偷兒這裡有一大堆犯案機會!網站創辦人表示,這不是惡作劇或鼓勵犯罪的網站,成立宗旨是要警惕世人「如果你離開家門的時候還刻意留一盞燈以防竊盜,那你為何還大剌剌的在Twitter公開你人在哪裡呢!」


Buzz甫一推出就遭受部分網友猛烈攻擊關於自動追蹤Gmail通訊錄等功能,而且要修改這些預設選項的地方還恰巧設計得讓人很難找。經美國電子隱私資訊中心(EPIC)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投訴後,google已表示會調整涉及用戶隱私的相關功能。不過或許也別太苛責google,Buzz的老前輩Facebook,其隱私權政策也有一頁很長爭議歷史。


難道這些微網誌業者都不怕得罪網友、傷了形象嗎?龐大的即時資訊搜尋商機,似乎說明了一切。Facebook的年輕執行長Mark Zuckerberg在去年曾語出驚人表示,隨著人們習慣在網路上分享資訊,人們對隱私權的需求已不似過去那麼高。網友們,你同意嗎?若對這番話感到氣憤難平,請不要對社群網站的功能照單全收,下次在微網誌上分享個人資訊前,不妨三思。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