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察先機 蘋果日報走向商業模式

記者/邱志豪


去年年末之際,一篇篇的文字新聞被製作成3D動畫,在網路上24小時的不停播送。動新聞的出現在社會上引起一波又一波討論的聲浪,但大部分都著重在動新聞的道德責任或是可能引起的社會問題之上,但在波濤洶湧的批評聲浪之下,新型態的商業模式正如巨鯨一般潛伏其下,等待能浮出水面,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時機。

目前動新聞的收看管道有二:一個是註冊為蘋果日報網站的附費會員,直接在網站上收看;另一個就是透過QR Code(Quick Response Code)的技術,先用手機掃瞄報紙上的條碼,接著直接在手機上觀賞。網路付費不用多提,但QR Code是什麼?其實簡單的說,QR Code正是我們常見的二維條碼,但當日常生活隨手可及的二維條碼與手機結合之時,所產生的商機無可限量。

天下雜誌的報導中可發現,QR Code在日本與韓國等地已經行之有年,消費者只要用內建有讀碼軟體的手機,對著條碼輕輕的按一下,便可以進行各項小額付費的動作,像是訂票、繳費,或是進行資料下載,取得最新的消費與折扣資訊,甚至可以利用手機去販賣機投幣買飲料。跳脫了鍵盤,更簡單的操作模式,揉入了日常生活的小額付費正是QR Code的迷人之處。

雖然日韓各國處處可見QR Code的蹤影,但台灣仍處於起步的階段,壹傳媒這次的啟用稱得上是市場的先驅。但其實對壹傳媒而言,這步棋其實也著實驚險,因為QR Code在台灣其實處處碰壁,先是在台灣3.5G的使用率上就先碰了壁,接下來要面臨的是台灣使用者的使用習慣異於日韓等國的使用者。壹傳媒想要將實體報紙的讀者轉向至媒體之上,還需要相當的努力。

如果真是如此,一向不做虧本生意的壹傳媒為何仍堅持於動新聞之上,除了QR Code的潛力之外,另外就如3C專欄作家-Jeremy所提到的,蘋果點所帶來的小額付款之付費環境才是真正目的,Jeremy表示,現在想要收看動新聞,都需要支付稱之為「蘋果點」的虛擬貨幣,一個蘋果點約為台幣5角,但下載需另外付電信業者3塊的下載費,相對之下的贏家似乎是電信業者,但蘋果掌握了每天幾十萬人的購買量,只要消費者能習慣,由蘋果自行創造的付費環境與未來可能的商機便能轉化為極為誘人的甜蜜果實。

現在往前看起,壹傳媒與蘋果日報走的這條路雖然誘人,卻也危機重重且前途未明,但不可否認的是動新聞的確走出一條台灣報紙媒體前所未見的新型態商業模式。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