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之戰 延燒到真實世界的一把火

記者/謝佩君

也許你只是不同意別人對某些事物的看法,也許你只是碰巧寫了一篇文章觸動某些人敏感的神經,於是你捲入了不知所以的網路戰火(internet flaming)當中,這場戰爭可以從虛擬世界延伸到現實當中,讓你氣急敗壞、怒火攻心、輾轉難眠。你看不到電腦螢幕後的他或她,但你卻恨之入骨,要「敵軍」臣服在你的論述之下乖乖閉嘴。


起火點可能來自現實生活,一路燒進虛擬世界當中。比如,夫妻不和,口角之餘還再彼此的部落格嗆聲,號召親朋好友直指對方不是,訴諸公論,兩造壁壘分明,各有自己的小小軍隊,鬧得不可開交。有些網路戰火造成了真實的傷害,人身攻擊、揭人隱私、威脅恐嚇可能演變為法律問題,也有可能成為傷害他人心靈、造成自殺或殺害他人的理由。日本曾發生震驚世界的小六女童殺人案,殺害另一個孩子的理由就是因為無法接受對方在網路上發表的批評言詞。


如果大眾媒體歸屬於「公共領域」,而網際網路是大眾媒體的一環,哈伯馬斯希望透過理性討論來重建人類溝通能力,創造理想公民社會的期待,這種相互同意的理想言詞情境似乎總是容易淹沒在網路戰火的眾聲喧嘩之中。戰火中有彼此污名的陣營劃分、各自表述的意識形態、以及技術上可以擁有的無數匿名大軍,戰火多數不是為了取得相互同意的討論而生,而是為了讓對方無以應答的辯論而存在。好像一場戰爭。


不過網路戰爭(Cyberwar)跟戰火是不同層次的,敵對雙方以武器破壞對方的硬體設備、利用駭客或者病毒干擾或癱瘓網路系統、釋放欺敵訊息致使指揮失靈。對手可能是單槍匹馬的駭客、擁有特殊人才的組織團體、或掌握巨大資源的國家。2007年因移除戰爭紀念碑引發暴力示威的愛沙尼亞,指控俄羅斯對其發動網路戰爭,先後攻擊內閣各部會網站、大眾媒體、學校、銀行等等,癱瘓了國內重要的政商網站,部份銀行甚至無法連線至國外。愛沙尼亞聲稱自己是首例網路戰爭的受害者,但在此之前,美國許多網站一直都是駭客與激進團體開刀的對象,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間也是交鋒不斷。


對立的態勢也不見得是為了爭戰而存在,遊戲當中,警察抓歹徒,就要玩家選邊站,刀械槍砲彈藥齊下就是為了殲滅對方,或者在虛擬的奇幻戰場當中,效忠自己的陣營殺死敵對玩家,尤其當對手不再是程式造就的移動貼圖,而是貨真價實的玩家操縱鍵盤滑鼠較量實力與裝備時,驚險刺激的快感讓許多人沉迷其中。我們將爭鬥之心拓展到網路上,而虛擬之戰也可能成為一把燎原之火,影響我們的心情、生活與世界。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