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灑灑花名冊 辦公室玩Facebook的理由

記者/張凱耀


每隔幾個年,我們的島嶼上一定要「爆紅」些什麼。無庸置疑的,島嶼上現在最「爆紅」的便是Facebook了。當email開始出現如潮水般的「我在Facebook找你呢」的短訊時,就代表Facebook開始在你的人際網絡發酵。相較於兩年Facebook遲遲突破不了10萬人大關,根據Checkfacebook網站的統計,就在上禮拜,台灣的用戶又增加了9.93%,正準備向300萬人數叩關。Facebook在台灣的人氣像是啦啦隊女郎一樣,one two down 「up」!


Facebook的命名來自於「花名冊」,這是美國大學對於新生或新職員發放的成員聯絡冊,這也注定了Facebook的年輕血統。像是大部分美國新事業主事者的經典劇本一般,創辦人查克柏格(Mark Zuckerberg)是哈佛大學的學生,2004年2月Facebook在校園裡出現,不到30天,過半的哈佛學生已經完成註冊,4月時則推廣到波士頓地區的大學。到了年底時,Facebook告訴外界:我們已經完成第一個100萬了。2006年,這個最早只存在於美國波士頓地區的大學的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開始向所有擁有有效電子信箱地址的用戶開放,於是嬰兒潮世代的中年人成為成長速度最快的族群,Facebook透過病毒式的傳播,讓全人類上癮。


如果Facebook是一個國家,那她的人口數將是全球第4,語言最多元的國家。這國家的人民的職業大多是農夫、綁匪或是餐廳老闆。無可諱言,Facebook裡許多的小遊戲及應用程式已經製造出相當的黏性,或多或少地癱瘓了真實世界裡辦公室的機能。這顯然不是Facebook的初衷,因為創辦人查克柏格曾強調:Facebook不是交友工具,而是希望透過網路科技將真實世界裡的人際網路再現於虛擬世界。這席話帶出了Facebook企圖透過人情交際的驚喜感、口語化的方式,將全球化的現象導向一個非常正面、善良且無傷大雅的概念。


儘管許多企業老闆討厭員工沉迷Facebook,但如果我們關注在Facebook強大的交際功能上,可以隱約看出Facebook能夠繼續存在於辦公室的理由。Morton Hansen及Bolko Oetinger對於知識工作者的管理上曾提出T型管理的概念,認為組織內各單位應以自由分享想法及專業為原則,以利知識的分享。作者提出的5個原則中,其中一個便是強調:以人力入口取代膨脹的人際網路名單。意思上是,收集的名片多,並不代表能夠善用人際網路。T型管理者必須能夠連結資訊需求者及提供者。於是我們檢視Facebook後便可以發現,這東西根本是一個充滿創意卻不失條理的人際網路管理工具。Facebook上一堆莫名其妙的心理測驗幫使用者找到聊天的話題,好友搜尋器及時不時推薦你加某人為好友的小建議,都讓我們有機會從較為總體的觀點觀看我們是如何與這個世界的人們發生關係,或許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Facebook打破了「網路新玩意只吸引年輕族群」的迷思。而且Facebook相較於MSN,的確安靜娛悅多了。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