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點燃數位閱讀 台灣能否借鏡亞馬遜

記者/侯佳蘋


你會花1萬多元的台幣只為了買一台看書用的機器嗎?在台灣,或許這樣的情況還不多見,但是在美國,亞馬遜(Amazon.com)卻成功打破外界的質疑聲浪,2007年首度推出要價近400美元的電子閱讀器「Kindle」時,短短4天內隨即被搶購一空,到2008年至少賣了50萬台,今年2月亞馬遜更趁勝推出「Kindle2」,銷售量持續上昇中。


是怎樣的因素,讓亞馬遜有辦法博得大眾對Kindle的青睞,甚至讓著名市調公司iSuppli大膽預測Kindle的出貨量到2012年會上昇到1830萬台。有許多分析師認為,Kindle成功的關鍵在於「內容」與「價格」。Kindle靠著亞馬遜此一強大的網路書店作為後台,目前供有25萬冊圖書、30種報紙以及25種雜誌讓用戶購買下載。


而在價格方面,Kindle電子書的價格約只有實體書的一半,原來需要20~30美元的書籍,在Kindle上只需約10美元即可下載。除了書籍以外,像報紙與雜誌這類頻繁更新的資訊,消費者可以藉由每月支付14~15美元,Kindle即會自行每天下載當日最新內容。由於美國向來對於著作版權的管理較為嚴格,消費者難以在網路下載到免費書籍,因此低廉的價格成為促使消費者使用的一大誘因。


不過Kindle真正的魅力可不僅止於此,它支援無線行動寬頻服務的功能,讓使用者能省去電腦連線的步驟,直接將電子書下載至閱讀器中翻閱,而所有無線網路的傳輸費用,通通由亞馬遜負擔。此外,Kindle也提供簡易瀏覽器,用戶可瀏覽如 GoogleWikipedia等文字規格的網頁,也可進行部落格RSS訂閱,大體上Kindle已囊括一些基本的閱讀用途。


如果不算以閱報族、學者和學生為主打的9.7吋大螢幕Kindle DX,Kindle的主要消費者應為商業人士,對於每天需要閱讀數份報紙來掌握市場動態的他們來說,Kindle大幅提高了資訊更新與攜帶的方便性,價格反而不是那麼重要的因素。而除了商務人士外,Kindle在美國出版業同樣發展出龐大的版圖,獨立版權代理業人譚光磊在聯合報根據自身經驗指出,出版人重視的不是購買電子書的功能,而是閱讀器能幫助他們解決讀稿問題,審去處理厚重書稿的麻煩。


從銷售量來看,Kindle在美國的發展無疑是成功的,而在背後支持Kindle電子紙顯示器蓬勃發展的不是別人,正是台灣元太科技公司。如此看來,台灣並不是沒有發展電子閱讀器的科技能力,只是目前在國內多以數位平台形式為主,如宏碁代理的美國Zinio電子雜誌(Zinio Digital Magazine),或者是遠流出版Koobe System,兩者的運作基本上都是將軟體下載到電腦後,再透過電腦螢幕閱讀數位內容。


台灣業者在具備發展閱讀器的技能下,卻還是以受理外國代工為主,探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業者仍找不出將讀者從傳統媒介轉移到電子閱讀器的方法。台灣無線網路建設尚不完整,以致業者無法像亞馬遜提供行動服務,讓民眾隨時享受下載閱讀書籍的樂趣;再者中文筆畫比起英文字母複雜許多,在要說服民眾把視線從書本與電腦螢幕轉移到小尺吋的閱讀器之前,能成為誘因的數位化內容就先已受限,這些或許都是台灣比起美國發展電子閱讀器更為困難的所在。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