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益遇上科技 如何激起群眾響應

記者/盧心怡


國外透過網路平台進行公益募款活動行之有年,成功案例不勝枚舉。知名部落客Beth Kanter自2006年開始,每年生日前夕皆藉由網際網路平台為柬埔寨孤兒募款,至今已募得超過21萬5千美元生活費;同樣地,今年一月,美國資訊人David Armano利用網路,在一天之內即為一名需撫養三位小孩的受暴單親媽媽募得1萬2千元美金。這樣透過網路平台有效地集結龐大社群力量,進而成功募得款項的案例不勝枚舉。 


而國內近年景氣冷颼颼,各大產業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考驗,服務弱勢族群的公益組織更是雪上加霜。在景氣遲遲無法好轉的情況下,網路平台提供公益團體新的契機點,社會福利團體也紛紛透過網路平台號召群眾力量、有效發聲。從部落格、網路公益平台、網路社會企業、到購物捐款,處處可見以網路平台為基礎,進而挖掘、創造及激發更多的資源。 


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普及,加上國內各大企業團體逐漸重視自身的社會責任,更加速了相關網路公益平台誕生。從智邦公益館雅虎奇摩第一代公益頻道到今年年初推出的雅虎奇摩公益平台,從Web 1.0全面晉升到Web2.0。時代在進步,公益團體也嗅出這股風潮,由原先以個案描述方式圖文網頁,個人僅能選擇特定公益團體做捐款對象,到運用部落格集結社群力量進行網路募款,演變至今,完全整合入口網站、網路捐款、部落格、拍賣…等概念而形成的網路公益平台。 


雅虎奇摩公益平台網站推出,我們不難發現相較於過往單純資訊提供雅虎藉由資源豐富的入口網站提供完善的整合優勢。除了在網頁設計介面上符合更加人性化,讓捐款者可以喜好針對不同類別、捐款額度、捐款方式…等進行選擇捐款外,網頁上也清楚顯示各單位捐款目標、進度、金額及每日人數提供參考。然而,雖然此舉在資訊上已有相當程度的透明化,但仍有部分須改善,如公益團體的財務資訊、增加捐款人評價機制等等,以提升捐款者對網站之公信力。若捐款者能藉由網路平台持續追蹤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如:受助者改變情形等),相信日後將能吸引更多人共同參與如此有意義的公益活動。 


而公益團體除了使用部落格、公益平台網站募款外,透過網路社會企業、購物捐款,也成為募款一大利器。去年104人力銀行聯合勸募協會所執行的「公益2.0」計劃,即完整地連結捐款者和想創業的弱勢族群。公益團體找尋急需協助的個案並將受助者故事發佈在網路上,然後邀請群眾一起響應捐款,最後由專業顧問團隊指導創業,協助受貧者解決生存問題。此外,網路新興公益網站也與其他產業互相結合,成為另一種新興捐款模式。如「uContribute.net此網站雖為購物網站,但網友前來卻不是為了購物,而是為了捐款而購物,操作過程簡單有趣且容易上手,且商店中提供佣金,購買完畢網站即會將佣金轉匯給當初指定的公益組織。 


隨著網路科技的日新月異,透過網路平台所有的不可能都將成為可能,公益團體與網友間彼此間的距離也更加接近,每個人的愛心都進一步地凝結起來成龐大的力量。從部落格、網路公益平台、網路社會企業到購物捐款,不論是何種模式,網站擁有的公信力才是能否得到網友信任的關鍵因素,公益網站如何有效地連結網友、吸引網友、激發網友甚至是將其愛心擴散出去,網路資訊科技將是重要媒介之一。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