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不出來的祕密 搜尋引擎的能與不能

記者/張金安


試著想想這個問題,若沒有了搜尋引擎,網路又代表什麼?當使用者連上網,開啟瀏覽器後,最常做的動作便是「搜尋」。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網路調查報告顯示,搜尋資料、瀏覽資訊及收發email是網友最常進行的網路活動,而其中搜尋資料更高居網路使用行為之冠。此外,各方人馬近日皆不約而同的對搜尋引擎市場揚起大纛,其中尤以微軟Bing最為來勢洶洶,直接以挑戰搜尋市場龍頭Google為主要目標。


根據 SearchEngineWatch.com 對搜尋引擎市場做的排名顯示,佔有市場前95%的搜尋引擎在台灣有12個、中國香港18個及日本19個,且各地的前三名皆不同。由此可看出,搜尋引擎市場競爭狀況之激烈。事實上,這不外乎都是廣告在作祟。以Google的AdSense和Yahoo!的關鍵字廣告為例,當使用者分別在這兩個搜尋引擎上鍵入「電子商務」這四個關鍵字時,執行完成的結果將產生相當程度上的不同,最顯而易見的便是搜尋欄下方和右側的關鍵字廣告。愈多人使用的搜尋引擎,廣告的能見度自然愈高,其所能向廣告主交涉的廣告量和價格自然的也愈高。是故,業者為了爭取更多使用者使用其搜尋引擎,無不卯起勁來使其搜尋結果更為正確,甚至提供於現有搜尋模式外的創新搜尋模式,就像Wolfram Alpha一樣,讓搜尋變得更容易也更精準。而搜尋引擎的功能便在此競爭背景下,日新月異的成長著。


不過搜尋引擎和銅板一樣,有正面也有反面。對於使用者而言,精準化的搜尋結果除了代表搜尋時間的縮短外,亦產生了「不可避免的依賴」,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制約了。舉例來說,有些使用者將Google的搜尋能力神格化,恍若世上只有Google好,有Google的孩子像個寶。除了比價靠Google、查旅遊資料靠Google、找旅館靠Google連吃東西也靠Google,食衣住行幾乎無所不「孤」。即便如此,Google還是有「搜不出來的祕密」。如果使用者欲找尋最熱門的前十大網站,那麼或許就可以試試Hotbot。它就像萬人迷一般,會在搜尋欄下方直接列出最熱門的10個網站供使用者參考。


基本上,搜尋引擎是有個性的,不同的搜尋引擎代表了一個不同的個性。像Yahoo!就是一個收藏家,資料由人工編輯歸類,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沿著分類一步一步找到相關的網站;Google則像是一名專業顧問,分析記算使用者鍵入的關鍵字和查詢結果間的相關強度,結果多不令使用者失望,甚至可能就是所需的資料。其它也有像Wolfram Alpha 這種會一步一步詢問你給的關鍵字,並給予正確答案的搜尋引擎。


此暗藏了一個非常重要卻也是最常被忽略的意涵:使用者不應該對於單一搜尋引擎的能力無限上綱。就像稍前提到的,搜尋引擎是有個性的,它無法為人亦為神,使用者應當視情境所需,選擇最適的搜尋引擎,方為根本之道。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