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坐三望一 揭開搜尋引擎的戰國序幕

記者/侯佳蘋


Yahoo!奇摩今年5月曾進行「網路搜尋行為調查」,根據民調結果指出,超過半數的網友(54.9%)每天至少會使用網路搜尋一次以上,顯示網友普遍已將搜尋視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而報告也表示,網友最常接觸的搜尋管道是「網頁搜尋」(62.8%),遠高於分居二、三名的「部落格」(18.3%)及「Yahoo!奇摩知識+」(15.0%)。


從網友對搜尋引擎如此高的依賴性,就不難理解為何近來網路搜尋引擎市場越演越熱。目前全球搜索引擎模式,根據資策會FIND研究可區分出三大類模式,第一類是以Google為主的網頁搜尋,網友可透過搜索引擎連結至其他網頁;第二類是維基百科(Wikipedia)的搜尋模式,搜尋後會連回查詢詞條的詳細信息;最後則是美國語義搜索服務商Powerset的型態,使用者會返回跟查詢相關的文件。


藉由Yahoo!奇摩的調查,第一類搜尋模式可說是民眾最常接觸的工具。而由搜尋行銷公司iProspect針對美國網友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網友使用的收尋引擎排名,由高至低分別為Google(66%)、Yahoo(55%)、MSN(54%)與AOL(49%)。或許是受夠Google一直穩坐龍頭寶座,微軟終於在6月3日推出新版搜尋引擎「Bing」,決定與Google力拼高下。


微軟對新版搜尋引擎所寄予的厚望,首先從命名就可看出。為了破除以往Live Search無法引起更多人興趣,老是停留在老三的印象,微軟企圖打造一個響亮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名稱,也因此新版的搜尋引擎遲遲無法定案,最終才從代稱的「Kumo」確定為「Bing」(必應)。除了有意效法Google一詞能夠順口到代稱搜尋行為,微軟也彰顯出他們進軍中國的決心。至於在令人好奇的功能方面,微軟宣稱Bing除了能夠將搜尋結果進行再分類,提高網友搜尋結果的精準度,也將提供有關圖片、視訊、購物、新聞、地理資訊與旅遊等相關深入的搜尋結果。


然而,即使Bing挾帶多強大的功能而來,在其提供服務範圍的50個國家中,卻沒有台灣版的Bing,目前台灣網友若登入,只能使用網頁、圖片與新聞3個搜尋功能,引起微軟不重視台灣用戶的批評聲浪。而在其他國家中,微軟則因強制將Bing設為IE6的搜尋引擎,引起用戶的反彈,多數使用者反應希望更改回Google引擎。


從上述跡象看來,微軟想要阻止Google一枝獨秀的局面,不只光靠重塑品牌形象這麼簡單,對於多數人來說,目前Bing的品牌定位仍不夠清晰,微軟唯有讓使用者瞭解到Bing跟Live Search、甚至是比起Google、Yahoo!更具有優勢的地方,才能成功將使用戶從競爭對手轉移到自家產品上。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