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券」成金拼經濟 虛擬通路搶商機

記者/李威德


當民眾正煩惱消費券該何去何從,許多實體業者早已看準消費券商機,包括超商、百貨、量販店等業者紛紛蓄勢待發,紛紛推出優惠方案準備搶時這塊大餅;不讓實體通路專美於前,網路業者亦開始摩拳擦掌,相繼推出消費券專區,加碼祭出優惠方案吸引顧客上網消費,與實體店家一較高下。


根據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的調查,全台12歲以上網路使用人口已佔總人口的68.5%,其中有一半的網路使用者曾在網路平台上購買商品,此外,每位網路族在過去一年內花費平均約13,565元,等於將近四份消費券的金額。由此可見,隨著宅經濟逐漸發燒,不少業者除了爭相購買「消費券」關鍵字廣告,網路交易亦將是消費券的最終歸處,民眾只要利用業者推出的「貨到付款(券)」機制,不出門也能輕鬆購物。


由於消費券有固定面額,加上政府明文規定亦不得直接兌換現金,與不找零的限制,網路商家更應針對此特性,設計足以吸引消費者的消費誘因,才能夠與實體店家一較高下。首先,網購業者必須開闢「貨到付款」或「超商取貨付款」的金流機制,加上多數消費者必定不願「超額付費」,網路商家亦不可能要求「不足額」時採其他方式支付差額,徒增消費雙方困擾,因此網購商家更應修改商品售價,以符合消費券面額。最重要的,商家更應留意退換貨規範與消費券截止日,以免造成往後消費爭議。


這股消費券熱潮勢必引發新一波電子商務(EC)市場的消費需求,網路業者亦開始尋求與物流業者及實體通路業者合作,包括雅虎奇摩旗下B2C及網路拍賣平台、PChome等均投入布局。實體通路業者因具備物流、金流等架構,加上全天候可取貨的特性,一旦加入EC市場,對僅有虛擬通路平台業者的衝擊便值得關注,目前包括統一日本樂天合資的台灣樂天萊爾富等超商業者均跨足經營EC平台,同時擁有虛、實通路並兼顧其他EC平台金流、物流角色的實體通路業者,可能對電子商務市場投入新的震撼彈。


然而,實體通路的物流限制仍在,如體積較大、單價較高的商品,礙於空間及安全問題,多數實體通路仍難以處理。此外,實體通路代收款項、取貨的成本較線上金流、宅配物流等為高,消費券熱潮過後,合作緊密度可能也勢必跟著降低,加上消費券僅屬一次性的短期效應,EC平台與實體通路的合作是否會持續增溫,仍有待後續觀察。

在一片景氣寒冬下,政府發放消費券可說是為經濟困境注下一劑強心針;然而,消費券並非萬靈丹,過去日本發放消費券也只產生了短期效果,並沒有讓當地經濟進入良性迴圈。消費券未必能改變經濟結構,政府財政若有大量盈餘,且預期財稅收入大幅增長,發放消費券就是讓富於民;若政府財政拮據,收入捉襟見肘,為消化產能不得不發放消費券,本質就是透支未來財富,損害未來的消費能力。要解決經濟發展失衡與民間消費不足的長遠問題,應積極建立公平的致富環境,達到刺激生產與消費的效果,才能創造政府、企業、消費者三贏的局面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