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資訊時代的網路經濟法則(21)解析虛擬社群的新經濟:設計引人注意的訊息

特約撰稿/楊舜慧

普普藝術(Pop Art)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曾經說:「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十五分鐘」(In the future everybody will be world famous for about 15 minutes.),揭櫫了個人化媒體世界的來臨。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資訊流通透明化,網友不僅是「訊息接收者」也是「訊息傳播者」。網路經營者和部落客,在設計網頁 的訊息時,必須加以分析「有怎樣的影響因素和特徵,能夠創造引人注意的訊息」,才能在「全民都是部落客」的資訊氾濫時代,以「有品質」和「有價值」的訊息,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

當我們在思考「如何設計出引人注意的訊息?」時,可以 參照傳播研究先驅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提出的傳播模式:「誰(Who)─說什麼(Says What)─透過什麼通道(In Which Channel)─向誰(To Whom)─產生什麼樣的效果(With What Effect)」,加以考量影響「注意力」的相關因素。

誰(Who):說明訊息的來源

設計訊息時,若能說明訊息來源是出自於「可信任」、「有影響力」、「有權力」 的人,較具有說服力和令人心動。例如;旅遊網站引述知名的旅遊達人或美食家造訪過的景點和餐廳,將可以誘發消費者躍躍欲試。

說什麼(Says What):設計訊息的內容

設計訊息時,若能以「 簡潔」、「直接」,或有「敘事架構」 的方式,呈現具有「新奇性」和「獨特性」訊息內容,較具有可讀性,也能夠有助於訊息的流通和交換。例如:購物網站「明確的分類」品項,並簡潔地介紹 獨家販售新產品的訊息內容,讓消費者一目了然地進行購物。

此外,設計訊息內容時,若能想辦法引發消費者「視覺、聽覺」 甚至「觸覺、嗅覺、味覺」 的五感反應,將能使消費者對訊息有深刻的印象。網路是虛擬的傳播通道,只能用文字描述和影像的方式,呈現「觸覺、嗅覺、味覺」 的反應。若是實體的傳播通道,則可以實際體驗「觸覺、嗅覺、味覺」帶來的感受。例如:花和食物,需要「嗅覺、味覺」 的訊息設計;衣服和配件的質感,需要「觸覺」的訊息設計。

透過什麼通道(In Which Channel):掌握網路媒體的特質

設計訊息時,若能夠掌握網路媒體兼具「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 的營運目標;「介於平面媒體和影視媒體之間」的「非靜態也非動態」 傳媒屬性,發揮聯繫「 公共和個人群體之間」的性質。例如:候選人的競選網站會張貼一些舊照片和心情故事,讓選民藉由網路更貼近候選人的個人生活領域。

向誰(To Whom):瞭解訊息接收者與訊息內容的關係

設計訊息時,試圖瞭解訊息接收者,如何排列訊息的重要性和解讀訊息的含意,以及可能產生的反應,將能夠提高訊息的能見度。若訊息接收者與訊息內容 有高度相關,例如:與個人急需解決的問題有關、與個人的興趣嗜好相關 、與所屬的團體有關…等,愈會被多加留意。反之,則會被刪除和忽略。因此,許多網站透過電腦程式,精心設計「個人化程度高」的訊息,例如:亞馬遜網路書店會告訴讀者,購買了這本書,還有哪些相關書籍可以參考,吸引消費者也能注意到相關商品。

產生什麼樣的效果(With What Effect):預估訊息接收者的反應

設計訊息時,模擬預估訊息接收者會有哪些不同的反應,並且設計適當的網路介面互動機制,讓訊息能夠被持續地傳播擴散,引發大家的注意和討論。例如:偶像明星的部落格發佈了即將開演唱會的訊息,瘋狂熱情的粉絲會立即在部落格「回應」此訊息,或者會將自己的部落格與偶像明星的部落格相互「連結」,號召親朋好友一起參與。沈穩內斂的粉絲則會偶而「引用」偶像明星的訊息,增加其發言的影響力;或是以「訂閱」偶像明星電子報的方式,默默地給予支持。

參考資料:

湯瑪斯.戴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 ),約翰.貝克(John C. Beck) 著,陳琇玲 譯(2002),注意力經濟─抓準企業新焦距(The Attention Economy—-Understanding the New Currency of Business ),天下文化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