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怎麼來 BBS開先端

記者/張振忠

BBS開啟社交網路大門

社交網路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最早發明的電子佈告欄(Bulletin Broad System, BBS)。在70年代初期主要用於美國學術研究之間的交流,藉由數據機將彼此的研究或是意見發表在佈告欄上面,而遠在各地的學者便可以利用電話線路播接上網,透過電腦來交換資訊。此時的BBS最主要的功能是用來交換資訊,並可以藉著站內的信件來回覆。此時的社交功能由於技術及網路速度的限制,僅限於單純的資訊交換及少數的互動,交換的內容多是以文字的方式來呈現。

Blog帶來社交網路新氣象

社交網站發展的一個重要關鍵點便是”Blog ”這個概念的提出,在1997年由jorn barger首先提出weblog的概念,意指著”使用者利用網頁技術在網路上呈現個人日誌 ”的一種現象。在隨著網路技術提升及網頁的發明,開始有些使用者會使用網頁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是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此時的內容展現更加入了圖片,影音,聲音等形式, 不再像之前僅能夠發表單純的文字內容。但是由於技術的開發及網路速度等問題,這時的Blog的呈現多是在制式化的範例中來呈現,互動程度雖然已有提升,但卻也因為內容乏味及單調,使用情況並不是相當的普及。

網路泡沫化澆熄網路熱潮

在2000年以前市場上對”達康公司 ”未來的發展充滿無限想像,也吸引了不少的資金來投資,深怕來不及趕搭這股網路風潮。然而在2000年網路正式宣告泡沫化,讓許多人措手不及。 根據資料在2001年內,美國就有三兆美元從納斯達克科技股中消失,五百家的網路公司倒閉及五十萬科技人失業,對於網路市場似乎是抱了太大的期望。這時的網站經營模式,對於使用者也多是單方面給予資訊為主,並未真實考慮到使用的意願,加上其它後勤技術(如:頻寬、付款機制、數位認證等)尚未達成熟的階段,使得網站公司雖然有大量的使用者,卻無法尋找到一個獲利模式,最後產生泡沫化。

Web2.0重新注入新血

在Web1.0的時代網路的使用,多是站在企業的角度來思考使用者需要什麼、該給使用者什麼,而對於使用者來說網路只是多了一項查尋資料的工具,也許網路帶來了便利但卻無法捉住使用者的心。然而Web2.0的到來點醒了許多網路公司,重新重視使用者真正的需求,並將生產、經營的權力交還給使用者,讓使用者可以創造出真正屬於自己個人化的內容,並藉由網路的便利性和其它的使用者進行互動及分享。憑藉著Web2.0的概念及網路寬頻的普及,社群網路的活動又開始活躍起來,包括國外的MySpaceYoutubeFlickrWikipedia,國內的無名小站愛情公寓等。都是以分享群眾智慧的概念,將內容的制作權歸還給使用者,讓使用者不再是單純的使用網路,而是讓網路成為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