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的危機 匿名與自由編輯制度造成可信度大問題

記者/張姵瑩

「你今天WIKI了嗎?」,維基百科成為人們尋求知識解答時,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創辦人吉米‧威爾斯表示,維基百科的開放特性,是為了使資訊產品品質更加優良,但這樣的開放性,卻也面臨了可信度危機,匿名與自由編輯制度就成了最大的問題。

維基百科內容由網民共同產製,其最大的目的便是期望能透過共享的機制,來達到迅速累積知識的效果。由於每位網友都擁有新增、修改頁面內容的權利,而可匿名也是其特色之一,所以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並不如理想上預期一般,這些詞條解釋並不見得更周全、更精確,反而可信度更令人質疑。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維吉爾‧格理芬斯用其研發的「維基掃描程式」去追蹤維基各詞條的作者身分,這項跟蹤程式能追查到每一個進行修改動作的IP位址,同時並可建立一個數據庫,透過數據統計資料,哪些IP位址經常修改詞條,以及哪些詞條經常被修改,便可一目了然。格理芬斯發現,因為匿名制度使修改者不須負責,因此會使有心人士得以對詞條解釋大動手腳,有許多企業對於有關該公司的文章,會特別去動手腳,隱惡揚善;此外,甚至有些政府機構或商業利益團體,也都會利用大量的修改詞條解釋,來針對對手進行惡意抹黑,或是刪除對己方不利的消息。

如今搜尋引擎龍頭Google來勢洶洶的也要推出線上百科全書─Knol,並針對內容可性度這項問題,祭出解決方案,強調Knol的詞條僅由Google邀請的專家具名撰寫,內容正確性將完全由作者負責,至於內容正確性的監督機制則交由網友進行評選,不正確的詞條經網友評分後自然淘汰。關於此事,維基百科創辦人威爾斯僅說坦然面對,並表示自由編輯制度是維基百科的大原則,將不會放棄,但這也不是唯一原則,所以未來仍會有所變通的去執行,並期望達到更佳的效果。

分享此新聞: